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在线阅读

情感、循吏与明清时期司法实践

徐忠明
开会员,本书8折购 >

法律法律史17.8万字

更新时间:2019-12-09 13:15:41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自太史公开创了修史之轨辙后,在中华帝国的正史编撰传统中,有那么一类官员成为帝国官僚所要仿效追慕的榜样,他们恪守官箴,事君以忠,牧民以爱,他们即可称作“循吏”。能够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循吏,无疑是帝制中国模范官僚的代表。传统中国具有“家国同构”的泛伦理制度和泛道德政治,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是礼法制度的赞同者与司法实践的操作者,从而在礼法制度与司法实践之间起到了桥梁或媒介的作用,是发掘和理解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司法裁判独特意蕴的关键。本书从三个维度展开了翔实的讨论:考述传统中国循吏的历史源流,分析循吏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与文化氛围,解读循吏司法的独特风格。据此,作者向我们精彩地展现了三种相互关联的类型建构:“情感本体”的文化类型,践行“爱民情感”的官僚类型,以及“情法兼顾”的司法类型。可以这么说,明清时期以循吏为代表的司法官员群体,其司法裁判以考量“情感”为基本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传统中国的政治信念与司法理想。
品牌:译林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0-01 00:00: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译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徐忠明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法律史评论》是四川大学主办的法律史学研究集刊。本期专栏和专论部分刊载铃木秀光教授、翟家骏博士、海丹副教授三位学者关于清代法律史的研究,以及蒋铁初教授的法文化研究和董志鹏博士的民国法研究;评论部分刊载刘舟祺博士宋代司法的研究论文、张洪阳博士和艾晶副教授清末女性犯罪的统计分析以及李晓婧副教授的法学教育史研究;人物部分刊载柴松霞副教授对沈家本的研究;史料部分刊载杨晖博士对民国荣县临时参议会会议记录的档
    刘昕杰 里赞法律史15.1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尚书》研究系列中的第一本专著,分为三篇。上篇《吕刑》要论,有穆王吕王之争、吕国所在歧义、改刑诸说异同三部分。“穆王吕王之争”,起因于今人对传统结论的质疑。“吕国所在歧义”,大多为古人之争,有些争议起于今人。“改刑诸说异同”上至战国汉魏,下至明清。中篇《吕刑》句解:古训,下篇《吕刑》句解下:详刑,汇集汉代至前清四十余部《书经》著作的解说。本书的特点是对于各种着争议进行叙述评论,择优而从。尤其
    尤韶华法律史24万字
  • 会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许多古代各时期、各民族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的发现,为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2018年11月,上海师范大学成功召开了“丝绸之路沿线新发现的汉唐时期的法律文书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近三十篇,讨论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丝绸之路沿线新发现的法律史料与汉晋时期的法律制度研究。第二,敦煌西域文书与唐代法
    郑显文主编法律史31.7万字
  • 会员
    从古罗马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到今天的法律至上成为共识,2500多年的人类正义史中前进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正是这15个审判案例让法律不断趋于规范与完善,是他们改变了世界:看苏格拉底审判,我们反思陪审团制度的合理性,思考对与错是根据个人的理性来判断,还是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来判断;看塞勒姆审判,我们能更加清楚“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的价值所在;看德雷福斯审判,我们对“迟到的正义是否是正义”这一问题作出判
    (韩)朴炯南法律史17.3万字
  • 会员
    本书上编通过与《庆元条法事类》的比较讨论了《天盛律令》的修纂及其特点,同时从金元明清法典编纂的特点审视《天盛律令》编纂在中国古代后半期的地位。下编重点考察了《天盛律令》与宋代法规中行政法规的渊源及流变问题;比较研究西夏与宋中央及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掌问题;通过利用《天盛律令》及汉文文献、西夏碑刻、文书等史料的记载,较全面地勾勒出西夏官制体系的大致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与宋的官制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刘双怡 李华瑞法律史11万字
  • 会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世纪大审判”。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历经818次开庭,法庭证实了日本甲级战犯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在日本国内利用新闻检查制度、警察镇压体制向人民宣传对外扩张计划,大力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扶植“伪满”、发动“卢沟桥
    余先予 何勤华 蔡东丽法律史21.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