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说”:中国古体小说观念流变在线阅读
会员

建构“小说”:中国古体小说观念流变

郝敬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26.2万字

更新时间:2020-11-29 09:51:39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书专门讨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古体小说”,即主要著录于子部小说类的非白话小说,力避西人观念影响下的现代小说观念,从“古体小说”这一中国传统文类出发,考察古人相关认识的变化,对其特性和内涵的框定及流变,还原历史实相,颇多创新之处。
上架时间:2020-08-07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是关于词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针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反思性质的探索。上编阐述“词史考微”的理论内涵,下编展示针对不同性质的宋词文本的批评实践。传统的“词史”说,触及“文学”的本质力量——这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独特存在,与现代文艺批评的“境界”论相互贯通,从学术史上看更对后者产生过启示作用。“词史”的批评延续我国文学的“兴寄”传统,在“微言大义”“诗史互证”的理路之外,具备融入读者个
    马里扬文学24.1万字
  • 会员
    《明清文学与文献》系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书中重点以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并着力呈现明清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学科的特色。
    杜桂萍 陈才训主编文学27.7万字
  • 会员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学科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主办,以组织、发表学科内各类学术评论(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或特藏文献等)为基本方式,致力于追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前沿状况、反思学术史经验、前瞻未来动向。本书是第二辑,分为特稿、专题:纪念孙楷第先生120周年诞辰、沧海遗珠、专题:《文选》研究新收获、特约访谈、会议纪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编文学22.5万字
  • 会员
    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派”是白话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加,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日益丰硕。为了借鉴国外对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界的相互交流,对中国“现代派”诗人在国外的接受进行总结就显得更为迫切。本书的目的即是站在跨越异质文明的角度,对英语世界关于中国“现代派”诗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够
    王树文文学17.9万字
  • 会员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全书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义与新写实主义、俄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论、美国辛克莱的艺术宣传论与新人文主义等如何介入论争;另一方面重视史料的发掘与考辨,通过分析相关文本,还原了丰富的历史面貌和心灵轨迹,对“革命文学”论争进行了动态呈现,
    张广海文学33万字
  • 会员
    本书系统梳理了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的早期崛起及其此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内容涵盖四个历史阶段中涌现的主要人物、流派、思想观念、问题和方法,全书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为参照,立足中国视角,着重考察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移植外来观念与方法并对其实行本土化的历程。
    王腊宝等文学42.5万字
  • 会员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外相关学术动态等方面都有研究。
    吴相洲主编文学26.1万字
  • 会员
    莎士比亚批评历来具有与时俱进、常释常新的特点,二十世纪莎评更是如此。本书以二十世纪西方莎士比亚批评史为研究对象,以布拉德雷、斯托尔、蒂利亚德、奈特、格林布拉特等重要莎评家为案例,力求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变革的大视野中展现莎士比亚批评发展的主要脉络。
    辛雅敏文学16.7万字
  • 会员
    本著选取启蒙诗歌、象征诗歌、左翼诗歌、中国现代小诗与日本俳句的审美勾连、20世纪留日潮与中国新诗艺术形象共振等诗坛重大文学现象,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中日现代诗歌频繁影响与交融的历史事实,探寻双方文学现象表层下的文化动因和变异。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和日本共时性和历时性文化语境中的诗坛景观进行考察,探讨文学与文化差异,刻画中日相互作用下的文学沟通和交流所形成的文化意义上的良性循环圈
    刘静主编文学18.8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本书以诗歌形式中的内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共四篇。第一篇介绍诗歌内形式的基本概念及内形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篇介绍诗歌内形式中的大内形式,为其后小内形式的探时先期铺垫。第三、四篇深入现代诗歌的文本内部,观察其内在构造的特点和规律。本书首提“小内形式”的诗学概念(与“大内形式”相对),并首提诗歌的“意节”概念(与传统诗学的“音节”及山分节形成的“形式节”相对)。本书认为:诗歌的小内形式主要由诗歌
  • 会员
    本书主要研究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具体历史和文化语境下,通过文本细读晚清重要作家的代表作,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及其特点以及西方形象形成的原因与自我形象的内在关系。
  • 会员
    作为非洲首位“诺奖”获得者以及“非洲的莎士比亚”、“英语非洲戏剧之父”,尼日利亚作家沃勒·索因卡的写作具有典型的后殖民文化特征。他的“黑皮肤、白面具”症候表现为他既植根于非洲本土的文化资源,也融合了古希腊以来的欧洲文学传统,以“文化混杂”的身份反抗殖民主义权威。索因卡从本民族宗教神话资源中构建了“约鲁巴神话世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话美学”,并创造性地开创了一种“仪式戏剧”的新形式。索因卡同时是
  • 会员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乡村的巨大震荡,乡村变革随即面临一系列难题,而中国的脊梁人物——乡村建设的先贤梁漱溟、费孝通和卢作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自觉地投身这一历史巨变的过程。他们带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总论题,积极地探索中国乡村的出路。在这一脉络中,赵树理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位置。本书要讨论的是,虽然赵树理的声名主要来自他的文学成就,但作为中国乡村问题持久的关注者、参与者,其同样具
  • 会员
    英国19世纪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语境中,本书以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文本为中心,考察“趣味”概念在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发展轨迹,尤其关注上述阶级焦虑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科学、音乐、美学等)之间的对话,以发现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中产阶级是如何获得自身的文化认同并成为英国19世纪文化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有关“趣味”话题的讨论早已成为大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与公共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就
  • 会员
    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展示着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演绎的历程,为读者理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提供了一种媒介。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文主义思想广泛地表现出来,演绎出具有特定文学形态的人文情结。本书选取英美文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阐释这些作品中的人文情结,探索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