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陷阱:媒体危机应对指南在线阅读
会员

舆论陷阱:媒体危机应对指南

栾帆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出版11.2万字

更新时间:2023-09-15 18:29:49 最新章节:|第十五节| 幽默是最好的外衣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这是个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舆论压力空前强大。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新闻记者生涯的职业背景,结合自身多年在清华、北大等高校讲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应对课程的思考感悟,通过分析新鲜、热门、典型的危机事件案例,总结出新媒体时代做好舆论引导,处置危机事件的具体原则和方法,阐述了什么是科学的舆论引导、怎样化解负面新闻、如何做好信息发布,以及怎样应对记者采访……既提出问题,又拿出解决方案,力求有理、有料、有用,帮助政府、企业、学校、医院等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做好舆情管理,化解负面新闻,跳出舆论陷阱。
品牌:清华大学
上架时间:2021-11-01 00:00: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清华大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栾帆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主要围绕海外华文媒体的社会互动与文化想象功能,及其构建华人想象共同体的实践进行研究讨论。全书梳理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历史、现状,介绍新时代背景下华文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并对海外华文传媒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设想。
    彭伟步社科15.9万字
  • 会员
    书稿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前期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选辑了课题组学术骨干以及参与有关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共二十八篇,分为六编,分别包括:新媒体与文化生态、大众传媒与价值形塑、电视媒体与文化传播、媒介叙事与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媒介形象与身份建构,全书从不同维度阐述了传播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传播媒体与文化建
    董天策主编社科26.3万字
  • 会员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发展存在若干问题。本书对CMMB、TD-SCDMA、HTML5等新媒体技术标准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深度访谈,探寻对新媒体技术标准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其影响过程,并讨论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新媒体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的策略与建议。本书对规管部门和创新机构、规管系统、行动者、运营商等方面的参与者提出了建议,对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优化与持续性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
    刘倩社科14.2万字
  • 会员
    本书聚焦以社交媒体为重心的移动互联网络这一传播生态,建构起文学传播研究与变动的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间的关系性。全书主体部分共分四章,首先关注移动数字阅读环境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移动数字阅读环境的文学传播活动现状进行了考察,还进一步探讨了当下文学传播现状所蕴含的问题及其现实路径的转换,反思新传播生态下文学传播研究的学术理路,为文学传播的多学科研究范式建设提供经验。
    刘琴社科16万字
  • 会员
    2008年至2018年,是中国传媒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以年份为纲,对其间重要的传媒事件进行回顾与评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以多年媒体从业者及学界研究者的双面视角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对未来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发挥较具价值的引导作用。
    范以锦社科16.6万字
  • 会员
    本书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
    阎伟社科23.7万字
  • 会员
    在漫长的书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立言不朽”“文质彬彬”“重义轻利”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刊媒介的崛起引入新的价值尺度,引致文人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书结合媒介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和权力博弈,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与书写”之关系做出诠释性理解。
    褚金勇社科20.5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价值追寻作为话语脉络,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在报纸、学术刊物发表的二十余篇文章,从认知、文化和审美等视角探讨新闻与文学的多重价值,揭示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学叙事文本中的价值底蕴。全书分四个部分,从舆论引导、媒体变迁以及小说文本解读等方面,阐述新闻与文学如何呈现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所建立的价值关系。
    陈伟军社科18.1万字
  • 会员
    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群体,探究新闻界结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维护职业公益等组织行为,展现近代中国新兴职业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及其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制约关系。
    赵建国社科16.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