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土地流转:值得关注的新见解

宋洪远

研究员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樊明教授给我发来他指导20名本科生合作完成的专著《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电子版,请我作序。其实我对这部专著是有所期待的。2016年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与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樊教授主持了在河南安排的调查。这次调查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流转,于是期待樊教授就土地流转问题做一研究,并按照他以往的做法指导本科生合作出版一部专著。

近年来,随着中央推动土地流转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有诸多相关研究出现。樊教授研究团队的这部专著有其独特的见解。基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在城乡分隔户籍制度限制城乡统一高流动性劳动市场形成的条件下,土地流转难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延伸出诸多问题,书中均有论。一是高土地流转成本。一个农户要实现一定规模的土地经营,就要与众多农户谈判。因为流转的只是承包剩余期内的土地经营权,就需要不断重复谈判。如此,必然导致土地流转的高成本。二是强化了土地经营的短期行为,因为土地流转的只是在承包剩余期内的土地经营权。三是代理问题和管理成本。如果土地流出后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公司,则实际掌控土地股份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可能以权谋私,土地的公司运作就必然发生管理成本,由此引发代理问题。四是租佃关系复活。当土地承包者出租土地给土地经营者,二者之间就形成租佃关系:经营土地的农民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佃农,而承包土地的农民就演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地主,书中称之为“新型地主”。如果大多承包土地出租,则中国农业就退化到佃农经济,由此带来租佃制所引发的道德问题和地租推高农产品成本从而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问题,由此削弱中国农产品市场在全球一体化中的竞争力。五是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中国存在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当农民发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较低时,却难以到城镇就业并融入城镇,因而在农村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由此又限制了土地流转,因为一些农户因担心难以在城镇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和难以一直留在城镇就业生活,因而选择长期留在农村务农,当然也就不会将承包地流转出去。

该书论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如果不存在中国式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基于私有产权的土地流转,可较好地克服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无论是通过土地买卖还是租赁,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都相对较低;基于土地买卖的土地流转可有效克服经营土地的短期行为;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实现土地流转,土地就可在单个家庭农场不断积累,形成有规模的自耕农家庭农场,自耕农家庭农场这种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可避免代理问题和管理成本,因为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合一;通过土地买卖所实现的土地流转,可避免租佃关系的形成,当然,如果通过土地租佃实现土地流转也会形成租佃关系,所幸土地租佃不是主流,因为土地租佃的高交易成本限制了土地租佃的规模;城乡统一的高流动性的劳动市场避免了农村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此又进一步促进主要通过土地买卖实现土地流转。

当然,樊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书中称为折中主义的土地流转政策,强调既不破坏现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又尽可能使得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保持承包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是为折中。其制度设计有三个要点:一是通过一定形式一次性买断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农户的集体土地承包权,使得这些农户不再以土地承包权获得租金或其他形式的土地利益;二是新增可承包的土地以一定方式向现有种地的农户集中;三是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居住,与农村脱离经济联系。为此,该书设计了具体操作方案。

樊教授研究团队为研究土地流转,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中国当下土地流转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这些数据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给予适当的解释。

樊教授研究团队还提出基于全球竞争的视角审视土地流转问题,也值得关注。在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农民在全球一体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包含着背后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流转制度的竞争。如果中国土地流转的结果使得中国农民大多成为佃农,就难以与农业发达国家的自耕农在全球一体化农产品市场相竞争,因为存在高成本的竞争劣势。

我以为,虽然樊教授研究团队的一些观点与今天主流强调的在三权分置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并不一致,但仍是值得关注的思想和观点。我建议,学术界的同行们不妨将樊教授研究团队出的书认真读一下,相信开卷有益。

这本书研究的是土地流转,其实也从实践上探讨了中国的创新教育。在樊教授给我发来《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书稿的同时,还发了同时完成的另一部书稿《扶贫政策:政府主导vs.市场主导?》的电子版,是他指导本科生合作完成的第十部专著。在过去的10年,樊教授指导本科生完成十部学术专著。其中第六部和第七部在北京发布时,请我参加发布研讨会。樊教授本科生团队的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部专著均为原创性研究,同学们的演讲也很出色。樊教授在致辞中说,他指导本科生写书,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凡非原创,概不入书。对此,我十分赞赏。

我希望中国的大学有更多的像樊教授这样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创新教育,如此,万众创新才有基础。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