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主要内容、分析重点和研究方法

如前所言,最近10年中国家庭所处环境发生了深刻和全方位的变化。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动?其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所关心的。

本项研究希望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家庭的形态和结构透视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变动,揭示不同类型家庭的功能演变,探询家庭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努力把握家庭结构的演变趋向,消除和降低家庭在社会转型中的不适应表现,使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

(一)本书主要内容

1.中国目前家庭结构的总体状况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基本状态。本书将通过对“六普”汇总数据,特别是“六普”长表1%抽样资料对家庭结构的最新状态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基本家庭结构和二级家庭结构的状态和特征。

2.当代家庭结构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当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虽有趋同表现,但差异依然存在。对各地家庭结构的状态和变动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不同地区城乡民众的居住偏好,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借鉴意义。这一问题亦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3.老年人生存方式分析

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现阶段,由于观念和经济条件的约束,机构养老还只是少部分人的选择,绝大多数老年人仍采用居家生活方式。本部分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对老年人口群体所生活的家庭类型予以特别关注,为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4.家庭结构与户主代位变动

人口普查以家庭户为单位,而无论从户籍管理还是从家庭管理上看,户主都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多婚姻单位同居家庭户主的代位、年龄、性别等的考察,认识社会变革对户主代位变动的影响。

5.网络家庭状态

依据“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具有直系血缘关系成员所组成家庭的形式、关系。我们认为,在当代家庭核心化或极小化趋向增强的时期,网络家庭考察的意义增大。多数代际关系存在于网络家庭的单元家庭之间,我们将通过这一研究认识小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6.家庭结构与“家际”关系

以“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共同生活与分爨、异居的亲代和成年、已婚子代之间的关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7.原生家庭的维系和裂变

借助“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数据探讨亲代和成年子女在不同生命周期所组成家庭的维系和裂变,特别是从子女数量、离家方式上认识原生家庭维系和裂变的原因,把握家庭的变动趋向。

8.中国家庭结构未来变动趋向预测

以最近几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在今后10~20年可能的变动趋向,以便为政府制定与家庭有关的公共政策等提供依据。

(二)本书的研究重点

1.全面分析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结构的现状,并对其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有所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1982年、1990年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家庭结构信息结合起来,对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历程形成基本认识,进而对其未来走势和趋向做出判断。

2.探讨当代家庭结构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如前所言,家庭结构变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书将力求揭示人口、社会、制度等因素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程度。

3.尝试建立家庭结构变动分析模型,对家庭结构变动趋向进行预测。我们认为,通过对影响家庭结构变动因素的把握,可以对整体和区域家庭结构的未来变动进行预测。这将增强本项研究的现实意义。而此类研究须以掌握较多样的数据变量为前提,人口普查数据在这方面有欠缺,故本书只能进行尝试性分析。

4.丰富家庭结构研究理论。传统的家庭结构研究以“家庭户”为单位,立足于“家内”分析。在本书中,除传统的“家内”分析外,我们还将“家庭户”视为“网络家庭”的一个单元,从“家际”关系的视角考察家庭结构,进一步认识家庭功能的当代表现。

(三)本书的基本研究方法

1.以家庭户成员信息为基础识别家庭类型

这是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家庭结构分析的途径。即以家庭户内成员及其关系的信息为基础,对不同类型家庭所包含的成员关系进行识别和归类。我们将家庭类型分为基本类型和二级类型两种。基本类型是指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户、残缺家庭和其他六类,二级类型是对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复合家庭所做的进一步分解。

将家庭户成员关系组合成不同类型是本项研究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以“六普”长表项目R2(户主和户内成员与户主关系信息)为基础,按照不同类型家庭成员关系的要求进行编码组合,生成家庭户类型和户内成员所生活的家庭类型的数据。

2.将截面数据与不同时期的普查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影响家庭结构变动的因素及其变动历程

我国1982~2010年所进行的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是考察不同时期家庭结构状态的重要资料。我们将这些时期数据作为一个演进系列,对家庭结构的变动特征进行具体探讨。我们还充分利用长表数据中包括的性别、出生年月、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妇女生育子女数、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户口性质等指标,分析2010年具有不同主观和客观特质家庭成员的居住方式,探求其原因,并与200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由于1982年和1990年普查中没有长表数据,限制了特定指标的纵向考察,我们将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延伸分析,以便对家庭结构变动的趋向有所把握。

3.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对家庭结构最新变动的解释力

本书既充分利用、开发人口普查数据和“七省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对家庭结构的状态、变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又力求对家庭结构变动的原因、特征加以探讨,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特别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定性分析,借以弥补定量研究对问题解释的不足。

(四)本项研究的意义

社会环境变迁下的当代家庭积极应变和不适应表现并存,“家内”和“家际”问题增多,对此进行考察分析,提出化解和缓解策略,是改善民生状况不可缺少的内容。就现实而言,在城市,尽管家庭成员的教育、就业、生存保障等已经具有很高的社会化特征,但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仍主要体现在家庭这一载体之上,家庭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仍主要依赖家庭投入,对老年人的照料依然为家庭的责任。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处于初期建立阶段的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仍是不可替代的。因而,以家庭为观察单位,有助于认识民众的生存质量和问题,为政府和社会机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依据。

对社会变革、人口转变阶段的家庭结构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中国的家庭理论。当代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代际和性别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就业方式、收入水平有明显差异,家庭成员地位的传统规定受到冲击,新的家庭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家庭成员的空间活动范围大大扩展,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家庭结构,并使之呈现出时代特色。对家庭人口行为和家庭结构的上述表现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对新的家庭形式进行定义,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工作。

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家庭形态及成员关系的紧密程度和形式会发生变动,但其作为民众基本生存单位和载体的事实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而,把握其演变趋向,将有助于政府相关单位制定城乡人口居住规划,进行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使社会实业部门在进行与家庭有关的投资时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风笑天(2009):《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

郭志刚(2008):《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郭志刚(2010):《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见曾毅等《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

黄宗智(2011):《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第5期。

马春华等(2011):《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第2期。

宋健、黄菲(2011):《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王树新主编(2004):《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07):《中国农村家庭的核心化分析》,《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王跃生(2009):《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跃生(2010):《个体家庭、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开放时代》第4期。

王跃生(2010):《农村家庭结构变动及类型识别问题——以冀东村庄为分析基础》,《人口研究》第2期。

曾毅、王正联(2004):《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张恺悌、郭平主编(2010):《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周福林(2006):《我国留守家庭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