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 刘培平 李彦英主编
- 1635字
- 2025-04-12 00:59:14
5 山东大学
1951年3月,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直属系,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山大与华大的合并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使山东大学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拥有教师486人,职工524人,学生2366人,总人数达历史最高水平。在华岗校长的领导下,学校重视教学、讲求学术、尊重学者、注重个性、突出特色,引领学术潮流,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重镇。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政治系、艺术系先后调出,在全国各地与其他院校合并组成新的大学。山东大学取消院一级建制,设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水产9个系和医学院。
院系调整后,山东大学成为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领导从国家发展、现有师资力量与设备条件、地方需要出发,考虑学校重点系、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提出要办成有自己重点、自己个性,即形成自己特色的大学。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思路: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海洋生物、动物胚胎、植物学、物理海洋6个专业为重点发展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师资力量较强,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重大,也被定为重点学科,力求得到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山东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从20世纪30年代“新月派”到50年代“古史辨派”;从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游国恩到“冯陆高萧”;从丁山、栾调甫到“八马同槽”,形成了山东大学自己的学风和特色,历久不衰。
1958年,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山东大学划归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山东大学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系搬往济南;海洋、水产、地矿3系留在青岛(1959年独立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59年秋恢复了外文系,1960年重设政治系,并增设原子能系和电子系。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是山东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在搬迁、建设和政治运动中艰难发展。在保持文史见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大力加强理科,增设电子学系,突出晶体材料和微生物两个重点学科,以求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开辟新的路径,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1965年全校设有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生物9个系,教职工1339人,在校学生4266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党政机构瘫痪,教学、科研停顿。1967年春,学校被夺权,一度更名为“山东鲁迅大学”。1970年6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废止“山东鲁迅大学”,恢复山东大学名称。
1970年6月24日,中共山东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批转《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决定:山东大学理科改建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校址设在济南市;山东大学生物系并入山东农学院,校址设在泰安;山东大学文科和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山东大学,校址设在曲阜。同年7月20日开始分校搬迁工作。这就是“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济南、曲阜和泰安”的由来。
1973年,周恩来总理签署恢复山东大学批示。12月11日,中共山东省委宣布恢复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于1974年1月12日从曲阜搬回济南,设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光学、化学、生物、电子10个系,26个专业,统一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校生达到1826人。
1977年,山东大学恢复正常招生,教学科研走上正轨。1978年开始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1996年通过“211工程”验收,是首批“211工程”建设学校。到2000年,山东大学拥有1个分校,14个学院,65个硕士点,25个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职工近4000人,全日制学生1.2万余人,是国家“985工程”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