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 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力:日本钛产业的发展启示
公司治理制度或惯例有时会对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产生具有重要影响,日本钛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钛产业的核心是金属钛的精炼。即从矿石中精炼出海绵钛这种制造金属钛的原料。海绵钛的提取需要将钛矿石进行电解加工,其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比铝的精炼还要多。而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电价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原材料矿石也不是取自日本而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挪威。尽管存在如此多的不利条件,日本却成了西方国家金属钛的主要供应源。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日本几乎不存在钛的消费市场。钛像铁一样坚硬,像铝一样轻,而且有很高的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对海水具有类似于白金一样的抗腐蚀性,因此价格相应昂贵。由于钛具有上述优异特性,因此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军用飞机的结构制造材料而被称为空中的金属。在日本,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民用和军用飞机主要靠进口,因此钛的消费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
尽管存在上述不利条件,日本却成了西方国家钛金属的主要供应者,大阪钛和东邦钛这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对西方国家钛的供应。
为什么这样的产业会在日本存续并发展?钛的精炼技术并不是日本独有的技术,同时这一产业也没有得到通产省政策的支持,反而由于是公害较大的产业,通产省还有敬而远之的倾向。追根溯源,真正支撑着日本这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是日本型公司治理模式和证券市场的结构。
钛的消费市场是飞机制造业。在生产上,飞机制造业很大程度上左右于各国政府的国防政策和航空器材采购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不仅需求量变动较大,同时市场的供给状况也很不稳定。在80年代,当时世界上钛供给能力最大的是苏联,通过向西方国家出售钛来换取外汇。但苏联的供给活动反复无常,有时大量抛售,有时又突然宣布停止出口,这是因为钛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受其军事政策的左右。
因供需两方均极不稳定,钛的价格总是上下剧烈波动。上涨时每吨可达200万日元以上,下跌时会跌落到几十万日元的水平,结果导致钛制造商的利润起伏较大。美国和欧洲也有钛的精炼企业,但这些公司最终都难以经营下去。在严格追求短期利益的经营环境下,钛的制造企业很难维持下去。
与欧美相比,日本钛制造企业的治理环境是非常有利的。大阪钛公司是住友金属持有过半股份的子公司。社长是住友金属派遣的。由于住友金属理解钛的重要性,同时也深知钛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不会单纯因经营利润的减少而解雇经营层。另一方面,钛的生产商的股价上下动荡的特性对一些投机的投资者来说正是极好的机遇,他们可以利用股价的动荡来获取投机利益。因此在钛公司股价上涨时,生产企业往往会增资扩股,用以扩大设备投资增加生产能力,其结果是造成过剩的供给能力,这使得欧美的钛制造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从日本的情况看,另外一个主要的钛生产商东邦钛公司是日矿金属的关联企业,具有类似于大阪钛公司的治理状况,这两家公司就这样瓜分了世界钛市场的份额。大阪钛随后在将社名变更为住友Sitix后,被住友金属吸收兼并。即使到现在,住友金属和东邦钛两家公司平分世界钛市场的状况仍没有改变。而钛金属的用途在逐渐被拓宽,最近被作为制造眼镜架和高尔夫球杆的材料。
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利的条件,日本的钛制造公司在世界钛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竞争优势,这正是缘于日本型公司治理体制和证券市场结构的结果。
上述事例充分显示出某一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经过冷静的考虑就会发现,日本型公司治理制度,在多个产业中成为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因为在日本型公司治理制度和证券市场结构下,企业经营者所受到的追求股东短期利益的压力较小,所以企业能够进行长期持续的投资。如在钢铁和半导体这样要获取长期利益必须进行巨额投资的产业,日本型治理制度为强化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作出了贡献。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下能够舍弃暂时的利益,坚持在研究开发上进行投资,主要是因为来自短期收益的压力较小。因此,日本型治理制度是支撑其在多个产业上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要因之一。
钛产业并不是极端特殊的例子。在家电产业,日本企业能占据绝对竞争的优势,几乎使美国、英国的家电产业濒于消亡的缘由之一,可以认为是治理制度的不同。对于英美企业来说,在低收益率下展开激烈的新产品开发竞争这种经营模式,是支撑它们的企业治理体制所不容许的。相反,在硅谷涌现出的大批快速成长的风险企业,也具有其独特的治理体系。美国的大型企业一般通过大胆的裁员和事业整理来不断修正经营方向,这也是因为美国型治理体系发挥作用的结果。
日本型公司治理的基本思想,是委托与企业具有长期安定关系的成员(安定法人股东、主银行、内部晋升的经营者、正式员工)对公司进行治理,可称之为基于长期协同主义的治理模式,与所谓作为国际标准的盎格鲁-萨克森型治理模式有很大不同。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是与日本战后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这种模式可以视为是一种克服亚当·斯密指出的股份公司局限性的替代方案,也是日本企业在某些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所在。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公司治理制度或惯例是企业为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在竞争条件不同的产业,公司治理的规则也是不同的,并没有一种唯一的、普遍可以遵循的模式。
资料来源:据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