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机交互概论:从理论到应用
- 程时伟
- 1873字
- 2025-04-14 13:34:11
1.3.2 视觉认知
人的视觉在最初认知一个物体时,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最初印象,这个最初印象在客观信息的传递下可迅速形成主观判断,主观判断对于人接下来是否接受该事物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交互系统而言,第一印象形成的主观判断越清晰且与客观事实越接近,就越可以使用户从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情绪,顺利地进行下一步认知和操作。如果人的主观判断混沌或产生误差,用户会产生消极的受挫情绪,在接下来的认知过程中会很难纠正这种主观判断并步入正轨,使用户重新正确接受该系统。所以明晰正确地向用户传达系统的第一印象,使之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是通往成功交互的第一步,也是视觉形态认知中的第一要素。
格式塔心理学是同视觉认知联系密切的心理学学派。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本意是指形式、形状或一种被视觉分离出来的整体。它有两层含义:事物具有特定的形状或者形式;一个实体对知觉所呈现的整体特征,即完形的概念[15]。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可以说是形的心理学。中文一般将格式塔译为完形,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这比较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本意。因为格式塔学说认为,人在视知觉过程中,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有一种追求事物的结构整体性或完形性的特点。当外界客观事物呈现在人的感官面前时,人的内心会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当内心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此时人的内心就表现出弥补自身缺陷的感知倾向,感知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格式塔学派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突出的还是它在视知觉领域的研究。知觉问题是格式塔学派早期研究的重点,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也主要是通过研究知觉得到的。正如库尔特·考夫卡所说,“格式塔学说不只是一种知觉的学说,它甚至也不只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然而它却起源于对知觉的研究,并且在已进行的实验工作中,比较成功的部分都是由对知觉进行的研究所提供的。可以说,两者相依相从的关系就在于一方面知觉证实了格式塔学说,另一方面格式塔理论也揭示了知觉的性质和规律”[16]。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形,这里所说的形,不是指客体本身的性质,而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一个整体。换言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的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格式塔心理学对形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对形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然而不同的形,由于它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发生变化,就会有不同的组织水平并伴随着不同感受,这种感受是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积极组织的结果。格式塔学派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多项知觉组织原则,在考夫卡看来,每一个人,包括儿童和未开化的人,都是依照这些知觉组织原则来观察事物的,主要的组织原则有五条,分别是:接近性原则(proximity)、相似性原则(similarity)、闭合性原则 (closure)、对称性原则 (symmetry)和连续性原则(continuity)。下面对这些原则做具体说明:
1.接近性原则
接近性强调位置,以实现统一的整体。正如图1.6所呈现的,当看到10条白色竖线的时候,会更倾向于把它们知觉为5组双竖线,接近的每两条线由于距离很近,会被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接近性是实现整体的最简单和常用的原则。

图1.6 接近性原则示例
2.相似性原则
人在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颜色、大小、亮度等视觉特征将相似的事物自动整合成集合或是整体。如图1.7所示,左边全是黑点,会让人觉得这些点是一个整体。如果将其中的一些黑点换成灰色的点,人们就会自动将黑色点集合在一起,灰色点集合在一起,它们各自成为一个分组。如此一来,原本单一的整体就被分割成为五个组了。

图1.7 相似性原则示例
3.闭合性原则
当事物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时候,依然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视知觉的整体意愿驱使,人们习惯性地将图形作为一个整体去观看,对缺少的形状进行补充,最终形成可感知的图形效果。如图1.8所示的例子,即使缺失了一部分,人类大脑会自动补充缺失的部分。设计中,通过让用户去闭合不完整的图形,可以吸引用户的兴趣和关注。最著名的应用便是苹果公司的logo,咬掉的缺口唤起人们的好奇、疑问,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图1.8 闭合性原则示例
4.对称性原则
对称的多个物体会被当作一个整体进行感知,即使它们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对称的设计会给人以稳定、平衡和一致的感觉。形成对称的并不一定是文字结构,也有可能是颜色或者区块性的对称。例如BlueBuck的商标设计,如图1.9所示。

图1.9 对称性原则示例
5.连续性原则
人们会根据一定规律做视觉、听觉感知上的延伸。如图1.10所示的是一些间隔的点,但是人们总会在潜意识里把它们看成是连续的线,这就是连续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图1.10 连续性原则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