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计量与监测
通常来讲,风险可以被理解为未来可能的损失,而这种“损失”通常需要“资本”来吸收。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吸收“损失”的“资本”在任何时候都高于可能产生的“损失”,以确保公司持续经营。风险计量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可能发生损失的一种货币单位度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生风险的概率,二是预测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实务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容易被计量,但操作风险难以被量化计量,需要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估。
(一)市场风险的计量与监测
市场风险的大小可用敏感性指标、波动性指标、在险价值、压力测试进行度量。
1.敏感性指标
敏感性指标主要用于衡量资产价格变动相对市场风险因子变动的比例关系,资产的敏感性越高,对市场波动的反应越大。债券类资产常用“久期”和“凸性”来衡量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度量股票价格风险常用的敏感性指标为Beta系数。
(1)久期和凸性
久期也称持续期,由F.R.Macaulay于1938年提出,因此也称“麦考利久期”。麦考利久期为债券各期现金流支付所需时间的加权平均值,即收回债券本息的平均期限。“修正久期”表示收益率曲线平移一个单位引起的债券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是在麦考利久期的基础上,考虑了久期的时间价值,可以说是对麦考利久期的动态修正。两者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其中Ct为t期现金流量,y为贴现率,D为麦考利久期,D*为修正久期。从公式可以看出,修正久期就是债券价格相对于利率水平正常变动的敏感度。修正久期越大,表明利率发生一个单位的变化,该债券投资组合的价格波动更大,风险也越大。另外,债券价格与利率的变动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凸向原点的,因此修正久期大,则抵抗利率上升风险能力弱,而抵抗利率下行风险能力强;修正久期小,抵抗利率上升风险能力强,而抵抗利率下行风险能力弱。因此,当利率水平存在上升可能时,就可以集中投资于短期品种、缩短债券久期;当利率水平有可能下降时,则拉长债券久期、加大长期债券的投资比例,以便在债市的上涨中获得更高的溢价。
但因久期也会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并不能完全反映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尤其当利率变化幅度较大时,久期难以准确反映债券价格变动。从定性的角度来说,当两个债券的久期相同时,它们的风险也不一定相同。因此,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债券价格对于到期收益率变动的敏感性,需要引入“凸性”的概念。凸性是指收益率变化1%所引起的久期变化,即久期本身对收益率变化的敏感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为票息率,B为票息率为i的债券价格。在利率增加相同单位时,凸性大的债券价格下跌幅度较小;在利率减少相同单位时,凸性大的债券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因此,在久期相同的情况下,凸性大的债券其风险较小。
(2)Beta系数
度量股票价格风险常用的敏感性指标为Beta系数。风险衡量都是相对的,我们总是选择一个既定组合作为比较基准,比如“沪深300”“中证500”等,然后用选定的股票或组合收益与基准收益进行比较。Beta系数(β)来源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一种评估证券系统性风险的工具,用以度量某只证券相对总体市场(某个基准组合)的波动性。β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βa是证券a的Beta系数,ra为证券a的收益率,rm为市场收益率,covra,rm是证券a的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协方差,σ2m是市场收益的方差。
市场基准的β为1,若某一证券组合β=1,则表示其风险收益率与市场风险收益率呈同比例变化,其风险情况与市场的风险情况一致;若0<β<1,说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小于市场基准风险收益率,则该单项资产的风险程度小于整个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若β>1,说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高于市场风险收益率,则该单项资产的风险大于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若β<0,则表示该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与市场风险收益率变化方向相反。
2.波动性指标
波动性指标是指运用方差(或标准差)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反映证券收益率变动的剧烈程度。假设某种金融资产收益率为r,预期收益率为μ,标准差为σ,则波动性指标的计算公式:
标准差越大,说明资产收益率波动性越大,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就越强;标准差越小,说明资产收益率波动性越小,资产收益率的确定性就越强。为此在相同的可能性下,标准差大的资产较标准差小的资产偏离目标的距离更大,风险也更大。
分散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是降低组合波动性的重要方式。若资产组合包含多类资产,wi为第i类资产在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比重,且满足,ri为第i类资产的收益率,则资产组合收益率的方差计算公式为:
ρij是ri和rj的相关系数,i,j=1,…,n。从公式可看出,假设资产组合中每个资产占比相同,且其中两项资产之间完全没有相关性,即ρij=0,则资产组合的方差为,说明当组合中资产收益率两两不相关时,通过分散化投资可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3.在险价值(VaR)
在险价值即“VaR”,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投资者最大的期望损失。例如VaR(99%,1D)为1000万元,表示一个投资组合在99%置信度下一天的最大损失为1000万元,也就意味着一年约250个交易日中,预计有2~3个交易日投资组合的单日损失会超过1000万元。置信度和持有时间是对资产组合VaR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置信度设置越高、持有时间越长,VaR值越大。置信度和持有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可获取历史数据量及时间长短、公司的风险厌恶程度、组合所处市场的流动性、所持组合头寸交易的频繁程度和VaR使用目的等因素。
VaR的计算方法有参数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参数法”是考察一段时期内,资产价格按照其标准差进行波动,计算效率比较高,但依赖于风险因子的正态分布假设,常用于股票和股指,但在计算多种资产组合时,资产相关性不够稳定。“历史模拟法”用历史情景模拟未来,优点是不论多少种资产组合、呈何种分布、相关性如何,均可简便地计算出VaR值,但不适合没有历史价格或历史价格很短的资产,且未来是否重复历史本身就受到许多质疑。“蒙特卡洛模拟法”则不受历史约束,随机模拟各种资产未来的价格走势,缺点是计算时间长,效率低,而且依赖于风险因子的分布假设。
4.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模拟未来可能出现的极端情景,并对极端情景下资产组合的价值变化进行评估的方法,是风险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假设利率骤升100bp,某一货币贬值30%,股价暴跌20%等,然后测试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压力测试可采用情景分析法和敏感度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用于评估一个或几个市场风险因子从当前情景变化到某些极端情景时对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影响程度。敏感度分析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风险因子或一组风险因子,将因子在执行者所认定的极端情况的范围内变动,分析其对于资产组合的影响效果。后一种分析方法能够了解风险因子在每一种变动情况下对资产组合的总影响效果及边际效果。
(二)信用风险的计量与监测
信用风险的计量与监测主要针对债权类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估需结合违约概率和回收率进行分析。违约概率反映交易对手在一定时期内违约的可能性。回收率表示违约发生后,债权人可收回的余额占该资产当前市场价值的比重。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经验会制定不同的违约损失估计公式,但普遍要考虑持有期内每年的违约概率、确实发生违约的触发点以及可回收价值。一般而言,违约概率越高,违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信用风险越大;回收率越低,债权人收回的价值越低,损失越大。最常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指标为信用评级与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ed Asset,RWA)。
1.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是对评级对象履行相关合同和经济承诺的能力和意愿的总体评价,包括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信用评级既包括偿债能力,也包括偿债意愿,评级级别越高,表示被评级对象信用等级越高,偿债的可能性也越高,违约概率越低。
(1)外部信用评级
外部信用评级是指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务人如期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其违约风险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常见的信用评级符号体系有“标普”采用的四等十级制(AAA/AA/A/BBB/BB/B/CCC/CC/C/D),且对于“AA”至“CCC”级别采用+/-号进行小等级的调整,表示评级在各主要评级分类中的相对强弱,惠誉与国内评级机构也采用类似的体系;“穆迪”则用三等九级制(Aaa/Aa/A/Baa/Ba/B/Caa/Ca/C),且对于“Aaa”到“Caa”的级别采用“1”“2”“3”表示主要评级分类中的相对强弱,同一等级中1最好,3最弱。为了使市场有一致的认识,也考虑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各个评级机构均划定“BBB-”或“Baa3”级别及以上为“投资级别”,低于这个级别的为“投机级别”。按照“标普”的定义,投资级别发债主体与投机级别发债主体的区别在于该主体的偿债能力能否经受住经济周期及不利环境变化的考验。历史违约数据检验显示,投资级别债券的违约概率基本保持稳定,而投机级别债券违约概率随经济周期变化而变化。
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在赋予被评级对象一种信用级别后,还会继续跟踪评级。在资信等级有限期内(企业评级一般为2年,债券评级按债券期限),评级机构要负责对其资信状况跟踪监测,被评级对象应按照要求提供有关资料。如果被评级对象资信状况超出一定范围(资信等级提高或降级),评级机构将按跟踪评级程序更改评估客户的资信等级,并在有关报刊上披露,原资信等级自动失效。
(2)内部信用评级
内部信用评级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具有内部信用评级能力,也是保险机构获得无担保信用债投资的前提条件。内部信用评级和外部信用评级的评级对象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债券违约风险的评估。但内部评级是确认外部评级公司所给予评级的独立、客观和公正性的重要方式,可以被看作外部评级的重要补充。因为不同机构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策略,所以各机构通常在外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根据内部信用评级进行债券投资备选库的创建、维护和管理。
2.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加权资产(RWA)是源于《巴塞尔协议》的一个概念,是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个信用风险计量指标,后被其他金融业机构借鉴。风险加权资产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敞口和期限等因素影响。为反映总体风险水平,银行会为不同风险的资产设置不同的风险系数,以各种资产各自的风险系数乘以资产数额后加总,便得到加权风险资产。针对每一类资产,银行首先要确定违约发生的概率有多大,一般来说期限越久发生违约的概率越高。进而明确如果发生了违约,那么此时的风险敞口有多大,能够回收的资产价值多少、损失多少。此时,银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本来覆盖风险计量后的资产,或者可理解为预计RWA有一定比例的损失,这些损失必须有足够的资本来覆盖,即保证资本的充足率。
银行业监管部门在新资本协议当中对RWA的计算规定了权重法与内部评级法两种主要方法。权重法适用于计量能力较弱的机构,对于每一种资产,监管部门规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与扣除风险缓释后的资产净敞口相乘,可得到该资产的RWA。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因此被金融业及其他监管部门广泛借鉴,如“偿二代”当中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最低资本的计量就采用了类似的概念。但权重法缺点是,一刀切的计算方式忽略了资产的特性和外部评级的局限性,监管机构出于审慎目的对资产赋予的风险权重偏高,算出的风险较高,对资本的要求就较高,不利于大型机构精细化管理。内部评级法又分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需要金融机构自己计算违约概率,其余参数由监管机构确定。高级法是在机构计算违约概率的基础上,再计算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敞口,各种计算模型均需得到监管机构的评估并认可。
信用风险的测算和评估还可使用情景分析法和信用风险价值度(VaR)方法。信用VaR表示在一定展望期(通常为1年)内,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信用风险导致的最大损失。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采用各种信用风险模型来估算信用VaR,如单因子高斯Copula违约时间模型、Credit Risk Plus模型、摩根的Credit Metrics模型等。
(三)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与监测
流动性风险是指特定时间区间内,现金流入量不足以支付现金流出额,而使公司继续经营受阻的可能性。造成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既可能来自资产端,也可能来自负债端。就资产端的流动性风险而言,可以分为交易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两类。交易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在一定时期内不能以合理价格变现的风险,它与资产的特性、持有的数量、经济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变现时间长短限制等因素有关。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为应对预测之外的现金支出,保险公司需支付额外融资成本的可能性。融资流动性风险主要存在于复杂金融产品,如衍生品中对手的破产、信用评级下调导致保证金增加等,融资流动性风险一般是由投资失败导致,同时也会加剧公司的不利状况。
1.交易流动性风险
交易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与监测通常采用流动性调整VaR,即将买卖差价的效用结合在风险度量上的方法。流动性调整VaR的计算即在VaR基础上加上平仓资产组合的交易成本。假定si是我们持有的第i个产品的买卖价差比率[1],ai是相应头寸的货币价值,那么含有n个资产头寸的组合在正常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平仓成本分别为:
在受压市场条件下,买卖价差比率是波动的,用μi和σi表示买卖差价比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平仓成本为:
因此,在正常市场条件和受压市场条件下,流动性调整VaR分别可表示为:
交易流动性风险的其他监测指标还包括投资集中度、平均变现天数、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占比等。投资集中度包括组合持仓集中度和投资市值集中度两个维度,组合持仓集中度是指某项投资资产占投资组合总资产的比重,如某投资组合将15%的资金投资于股票A;投资市值集中度是指在投资组合中对某项资产投资占该项资产全部流通市值的比重,如某投资组合投资股票B的股份为股票B全部流通市值的15%。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产品,投资集中度越大,交易流动性风险越大。平均变现天数表示清仓组合中该投资品种所需要的交易天数,适用于有市场交易行情的投资品种。该值越小,说明流动性越好,交易流动性风险越小;反之,流动性越差,交易流动性风险越大。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占比是指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指标值越大,表明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占总投资规模的比重越大,公司交易流动性风险也越大。
2.融资流动性风险
融资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常使用缺口分析法。流动性缺口是指在未来某预测期中,预计的资金需求量与预计的资金供给量之间的差额。缺口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差额来评估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若流动性缺口为正,即资金需求量大于资金供给量,表明机构在既定预测期内的流动性不足,存在融资流动性风险。正流动性缺口越大,则融资流动性风险越大,反之亦然。
(四)操作风险的评估
操作风险管理的难点在于其难以被量化,且缺乏历史数据来支持定量模型,因此需要通过各种制度的完善,对业务操作流程的审慎管理和预留相应资本金等定性方法来降低损失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其中的重点是根据不同的操作风险,设计制定不同的风险监控指标或评估方式,评估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并衡量其损失程度。目前主流金融机构使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脚本法、流程分析法和自我评估法。
“脚本法”又称情景分析法或前景描述法,是假定某种现象或某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的前提下,对预测对象可能出现的情况或引起的后果做出预测的方法。在操作风险度量方面,脚本法主要通过创造和模拟未来情景来度量可能发生的结果,或者通过回溯历史事件来研究对现在产生的影响。脚本法的关键在于合理情景设定,并基于设定进行细致分析和预测后果。脚本法是一种主观性相当强的定性分析方法,分析得出的任何结果都必须对假设条件做出明确定义。
“流程分析法”是从任务层面对机构的各类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分解,以发现在流程、执行和相关过程控制方面的疏漏及薄弱环节,从而发现并评估相应操作风险。流程分析法的重点关注业务运营细节,可以对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分类、分析、归因,如流程较多且相当复杂,还会根据业务、组织机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流程分析法得出的详细结论往往难以应用到操作风险管理的实务中。
“自我评估法”通过问卷调查、公开讨论、自我评判等方式,询问机构内相关部门的看法,对机构内部的经营、市场、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结果进行评价。自我评估虽然简单易行,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缺乏客观性和实效性,非常依赖于问卷设计水平以及员工的诚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