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
- 吴江梅 彭工 鞠方安
- 11776字
- 2020-08-29 19:44:15
国内英语听力策略研究回顾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 周华杰 王 志
摘要: 听力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学习听力过程中所采取的思维或活动。听力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分支,随着学习策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听力策略的研究也扩展到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和情感策略、策略训练、策略指导、策略教学等多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听力策略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朝纵深方向发展。本文主要对国内英语听力策略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反思其不足,以期在有效提高学习者听力水平的同时,完善我国二语课堂的听力策略教学。
关键词:英语听力策略 策略训练 策略教学 研究现状
一、背景介绍:语言学习策略研究
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学习策略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学者们对学习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观点: ( l )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具体的方法或技能(Mayer 1988) ; (2)把学习策略看作学习的程序和步骤 (Rigney 1978 ) ; (3) 把学习策略看作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 1982) ; (4)把学习策略看作学生的学习过程(Nisbert 1986) (转引自史耀芳2001)。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综合各家观点,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和调控方式。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Aaron Carton (1966)在他的“外语学习中的推理方法”一文中认为学习者所具有的善于推理以及有效、合理推理的能力不尽相同,这可以说是开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先河。Aaron Carton (1971)发表论文详细讨论了推理策略,并把推理策略划分为语内线索、语间线索和语外线索三种推理线索。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者能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带入这个过程(钱玉莲2004)。1972 年,Selinker (1972) 就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使用策略进行了区分; 1975年Rubin以“What ‘the Good Learner’ Can Teach Us?”的论文开启了正式探讨语言学习策略的序幕;同一时期,Naiman (1975)等人也针对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展开了研究; Stern (1975) 列出好的语言学习者使用最多的10个策略。后来,归纳总结出4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即主动计划策略(active-planning strategy) 、深究策略(academic strategy) 、社会策略(social strategy)和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y) 。1974—1975 年间,Naiman 与 Stern 等人合作,进行大规模语言学习策略研究,1978 年他们合作出版了经典之作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1996 年修订) 。Wong-Fillmore (1979)提出学习策略更像社会心理身份管理(social-psychological identity management) ,与语言学习本身并无太多直接关联,但在这些社会策略背后,认知策略在发挥实际作用。O’Malley和Chamot (1990)认为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会使用几种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自我约束、管理等) 、认知策略(所有可以帮助理解的策略,如使用以前所学的知识) 、社会和情感策略(如提问和自我肯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还出版了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专著 (Wenden, A. & J. Rubin, eds. 1987 ; Oxford, R. 1990 ; O’ Malley, J.& Chamot, A. 1990 ;Wenden, A. 1991 ; Cohen, A. 1998等)。语言学习策略研究从此一直为学者们所关注 (江晓丽2014)。Schramm (2001) 把“有声思维”作为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研究视角。此后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探究的热点涵盖了方方面面。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相关研究虽然在起步上迟了10个年头,但发展势头迅猛。国内学者不但对国外相关理论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丰富和发展了学习策略理论,而且还就学习策略在促使学生语言技能提升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吴增生 (1994),庄智象、束定芳 (1994),秦晓晴 (1996),张日美 (1998)等分别介绍了国外的学习策略研究以及研究的意义、方法、主题、分类和成果。研究者们还对外语学习策略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和描写,如王初明(1990)调查了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方式,文秋芳 (1995) 对英语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学习方法进行了个案分析。有的学者还论述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和成绩的关系(吴一安1993 ;文秋芳1995、1996 ;马广惠1997)。卜元 (1992)、顾永琦 (1994)、胡晓琼 (1997)、王文宇(1998) 描述了词汇记忆策略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张文鹏 (1998) 研究了外语学习动力和策略运用的关系,得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可能导致大量使用学习策略的结论 (转引自王小萍2000)。
听力策略研究是在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国外学者Mendelsohn (1995), MacIntyre和Noels (1996)、Cohen (1998) 在肯定听力策略能有效提高学习者听力水平的同时, 建议在二语课堂的听力课程中开展听力策略教学 (程京艳2009)。听力策略是语言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听力策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随后有关听力策略研究的权威期刊论文大量出现(王初明,元鲁霞1992 ;蒋祖康1994 ;文秋芳1995 ;刘绍龙1996 ;王宇2000)。进入21世纪以来,英语听力策略的研究更是不断增加,本文在国内外英语听力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反思其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引发英语教师和听力策略研究者的关注与探讨,并对我国英语听力教学有所启发。
二、国内听力策略研究的发展阶段
我国听力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90年代末快速发展。在研究深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发展。纵观国内听力策略研究,以划分国内图式理论研究为样本 (康立新2011),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理论介绍阶段 (1994—1999)。这一阶段发表文章不多,主要是对听力策略及其相关领域理论的介绍和解读。学者们引进并翻译外国著作且试图分析我国听力策略研究的可行性和前瞻性,结合我国教育领域的现状,学者们开始运用外国的听力策略理论调查分析中国师生的听力策略使用状况,为以后的实证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 理论介绍与应用并存阶段 (2000—2008)。这一阶段学者们除了继续引进和介绍理论外,已将听力策略大量地运用于二语教学,并且研究了听力策略运用与学习者年龄、性别和听力风格的相关性;策略与成绩的关系;策略训练效果;策略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同时听力策略与背景知识、语篇宏观结构、语调范式和视听材料激活图式的关系等也是学者们研究的聚焦点。
3. 理论应用阶段 (2008—现在)。这一阶段,关于听力策略实证研究和材料研究占了研究的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跨学科、交叉学科、学科间相互渗透、多元化视角下的听力策略研究,基于计算机二语听力语料库的听力策略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听力策略理论研究,而且真正地把听力策略研究推向了应用阶段,研究朝着新的宽度、广度发展。
三、国内听力策略研究的现状
1.研究内容
随着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听力策略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研究者和语言教师的重视。张再红,朱月珍(2002)把听力策略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描述性研究和介入性研究。杨坚定(2003),杨善江(2007),周慧玲(2008),肖飙(1999),王宇(2000),王守元,苗兴伟(2003),张再红,朱月珍(2004),陈晴(2009)所做的研究就属于描述性研究。早期的听力策略描述性研究多局限于调查听力高水平者所使用的策略,以便能对听力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习者提供借鉴。然而,对听力弱者所使用的策略调查表明,听力弱者也使用策略,只是在策略使用的恰当性和策略使用的种类方面与听力高水平者之间存在差异。与描述性策略研究相比,听力策略介入性研究(孔珊2007 ;李斑斑2007 ;唐晓2009 ;刘桢,张若兰2011 ;陈盼,董斌斌2014 ;等)要少得多,但出现了不少意义重大的发现。听力策略介入性研究表明:通过策略培训,学习者能明白学习策略的目的和价值,对听力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自动地使用某些策略。这些研究结果为今后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听力能力的学习者进行策略培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杨香玲(2012)对听力策略的研究从听力策略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和听力训练的技能技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听力策略与听力理解关系上来说,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听力策略的运用对听力理解有积极作用,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王宇2000 ;苏连远2003 ;季佩英,贺梦依2004 ;常乐,李家坤2009)。还有学者建议或者开始将听力策略引入课堂教学。关于听力策略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周启加2000 ;楼荷英2004 ;李慧2007 ;林勇2010)发现,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训练,教会学生如何练习听力,确实可以提高听力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听力训练的技能技巧的提高,国内学者(卢敏2006 ;董广钧2007 ;张菁,黄鹢飞2008 ;李芃2008)总结出了下列方面: 1)培养学生正音正调的微技能; 2)培养学生的记忆技能、预测技能、联想技能和逻辑推理等认知技能; 3)培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等元认知技能。不过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今后应向材料性研究转换。
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录音等形式了解师生常用听力策略的文章占实证研究论文的三分之一。调查问卷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大多被试者常使用认知策略,其次为元认知策略,而社会情感策略较少。在探讨策略使用与成绩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策略使用对被试者的听力成绩有预测力,但是具体哪种策略或哪几种策略对成绩的预测力大,未得出一致意见。研究听力策略培训效果的文章发现培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策略培训对中差生效果更显著(董记华,李丽霞2009)。
对于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国内很多专家学者(束定芳1995 ;高一虹1999 ;王立非2000)都有所阐释,根据他们的标准,听力策略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材料性研究和非材料研究两大类,材料研究/实证研究以系统的、有计划的材料采集和分析为特点,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量化研究的主要形式有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质化研究的主要形式为人种志、专题陈述等;而非材料/非实证性研究指不以系统采集的材料为基础的研究,包括个人感想、个人经验、操作描述(对大纲、教学方法、测试方法等具体操作性描述和评价)及理论反思(杨香玲2012)。在文献查阅中,笔者发现国内听力策略的研究以非材料性方法研究(张海涛1998 ;邓媛2001 ;王立非,文秋芳2003 ;罗立胜,白杰2005 ;黄盛2006 ;韩菊红2012 ;姜丽2013 ;殷碧雯2015 ;赵国霞,桑紫林2016)为主,以材料研究(王初明,元鲁霞1992 ;何祖佳2005 ;高新艳2007 ;宫学军2008 ;朱湘华2010)为辅。同时,高一虹(1999)认为,对于兼用多种方法的研究,则以主要的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划分。如果语篇分析以数字统计为主,则算量化研究;若语篇分析侧重引用文本和细致分析则为质化研究。
同时,本文参照(李丽芳2013)所引用的二语研究的常用方法,按实证研究和思辨(规范)研究两大类进行分析。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数据资料收集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揭示结论,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陈艳辉2008)。思辨研究是指没有使用数据资料或使用数据资料但未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方式、特征和分析程序等进行描述的研究。思辨研究的论文(邹爱民1999 ;叶慧瑛2002 ;邓媛,张文忠2004 ;党争胜2009 ;李川2011 ;于翠红,张拥政2014)主要通过表达观点意见、阐释说明、二手数据阐释以及历史回顾等方法进行论证。
3.研究对象
作者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大致分为以下6类: (1)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 ; (2)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3)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4)高职高专层次的专科生; (5)中学生; (6)小学生。研究对象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专业本科生居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为:大多研究者为在职高校教师,对本科和研究生的研究更容易获得一手的材料,也更利于指导其教学实践。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少,在本次听力策略文章回顾中未发现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由此可见,国内听力策略研究的对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另外,也有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学习者的策略差异(贺梦依,包克纪2006)。
除了苏远连(2003)选择中学生作为受试以外,其余大部分实证研究对象都是成年学习者,且样本覆盖了英语学习不同层次的各种人群,有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等。其中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样本的研究较多,以英语专业本科生为样本也不少,以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大学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混合人群为样本的研究也都有所涉及。
四、国内听力策略研究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听力策略相关研究尚属空白,到了90年代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外语类重要期刊上有少数相关研究论文出现,描述了学习策略与听力之间的关系,阐释了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之间的关联。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听力策略实证研究走向了兴盛,短短几年间有多篇论文发表,且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 “手段日益丰富” ,质量一直攀升。审视上升趋势背后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下列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相关理论的推介、我国学者的投入与努力和导向性教育文件的颁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习策略研究刚刚起步,理论推介成为当时和此后一段时间该领域的主流,我国学者陆续发表和出版著述,客观地展示了学习策略理论的全貌(戴炜栋,束定芳1994 ;吴增生1994 ;庄智象,束定芳1994 ;秦晓晴1996 ;黄子东1998 ;王立非2002 ;文秋芳,王立非2004)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出版机构(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了剑桥、牛津语言学丛书,为我国学者进一步探讨语言学习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世纪伊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01)以及《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4)等导向性文件,为深化英语教学改革规约了方向。这些纲领性文件都提倡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策略培养,从而在提升学习策略研究速度和力度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听力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演进和发展便是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最好注解和佐证(唐晓2009)。
对查阅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后,可以预测我国未来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会有以下发展趋势: (1)研究方法逐步走向质化、质化与量化的结合、实验与分析方法不断完善; (2)由听力策略的运用转向策略运用与篇章、任务和背景的结合,学习者风格、动机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听力策略的运用,各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发展,多元化视角下的听力策略研究会继续增多;(4)面向不同层次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发展将推动研究对象的群体不断扩大,研究对象会延伸到教育体系内的各个部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听力风格的听力学习者。研究对象之间的对比研究会大幅增加。从2000年开始,语料库的建设和各种新型研究工具的应用促进了实证研究的发展,实证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非材料性研究逐渐减少;同时质化研究有上升趋势,这比较符合国际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范式。可见,我国的听力策略研究正逐步走向正规化、成熟化(董记华,李丽霞2009)。
五、国内听力策略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我国英语听力策略虽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从研究内容上看,内容单一重复,水平较低,范围较窄
关于怎样提高和培养听力策略的论述就有近20篇文章,关于各个年龄、年级、专业、院校的听力使用状况的调查也有十几篇。调查问卷的标准也大同小异,连分析数据的工具大都是基于SPSS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在统计问卷中,低分组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某些策略运用,而高分组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常常低估了自己的策略使用。在问卷调查中,很难给被试者确定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自己对策略的使用情况。材料研究也存在弊端,在实验设计上或缺乏随机抽样或缺乏实验前测试成绩,其可信性受到质疑,由于样本小,研究的结果和发现难以对我国听力策略教学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我国听力策略研究多集中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这两种比较低级的策略上,而对内隐的高级的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管理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技能策略等,研究较少且深度不够。不同听力策略之间的对比研究,或同一听力策略或教学模式在不同学习主体之间的对比研究不多,关于英语听力策略的语际对比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听力策略培训文章多以几十个学习者为实验对象,而且大都是就同一班级、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 “当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小,策略就失去了对成绩的预测力。 ”(文秋芳2004)。现在常见的培训时间比较短,笔者在统计中发现,最长的培训历时一年。对策略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策略培训后听力成绩的提高很可能是短期效应,其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我国外语教学界对学习策略的训练还持观望或怀疑的态度。有些学者怀疑学习策略的训练效果和教学价值。桂诗春(1992)认为“国外第二语言习得者策略研究似乎过分夸大了策略的重要性。策略的使用很可能是语言能力提高的结果,而不是策略导致语言能力的提高” 。这似乎也印证了Griffith (2008: 83-98)在他自己编辑的论文集里的观点,认为语言善学者出于不同目的、为了提高不同语言技能大量使用不同策略,而策略选择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动机、文化、民族等因素,不能夸大策略的作用。
2.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方法陈旧,缺乏连续性和动态性
Oxford (1986) 认为学习策略可以识别、可以量化,据此,编制了语言学习策略量表(以后简称“策略量表”),用来评价语言学习策略水平。几经修订,至今仍然是重要的语言学习策略测量工具。Dornyei认为最常用的策略量表 (SILL,Oxford,1990) 在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英语听力策略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法,但是仍以数据材料为基础的量化研究为主,而更能如实反映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语篇分析、人种志、个人叙述、专题陈述、互动分析等质化研究法为数不多。听力策略研究多为共时研究(synchronic study) ,该研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者策略使用的现状,但是学习策略受年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采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这势必会对研究效果产生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重视二语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态研究,对仍处于静态研究阶段的国内研究者提出了有力挑战。相对而言,个案研究(case study) 、历时研究(diachronic study) 、对同一研究主体进行跟踪的动态观察研究法、内省法(introspective method)和追思法(retrospective method)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研究主体使用策略的情况和学习者在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策略和影响因素,值得研究者借鉴采用。
虽然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已日益成为听力策略研究的主流方法,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数据材料为基础的量化研究。采用量化法的文章在数据分析时,多采用比较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只对样本本身进行描述。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就会不完整、不全面。同时,国内的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仍处于静态研究阶段,不能满足二语发展对动态性和连续性的能力的要求。英语听力研究是和人的大脑及思维紧密联系的研究领域,但在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比如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中脑电实验和眼动实验)在国内听力策略研究中几乎没有。目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其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越来越受青睐,因此在研究中应该注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语言研究方法的结合。
3.从研究对象上看,研究对象单一,缺乏研究深度
研究对象的单一体现在所研究的策略运用中。听力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研究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及其运用的文章占绝大多数,而研究社会情感策略的少之又少。其次,研究对象的单一还体现在研究被试方面。我国的听力策略的研究对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对于大学本科生以外的被试群体,很少见到研究报告。其实,目前在教材编写、大纲制定等方面急需这类研究报告的支撑。部分关于词汇、阅读、写作的文献研究(李庆2007 ;姚兰,程骊妮2005 ;盖淑华2004)等也发现了相似的问题(董记华,李丽霞2009)。
目前研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只是泛泛而谈的多,得出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成果少。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了英语课,可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听力策略却很少有人研究。另外,对于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在中学阶段有在英语国家生活和小学学习的经历,这些人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高,把他们和国内同龄学生的听力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也可能会得到一些启示。再者,对研究生和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听力策略的研究也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 Bacon, S. M. Phases of Listening to Authentic Input in Spanish: A Descriptive Study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2, 25/4:317-333.
2. Bacon, 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Comprehension, Processing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in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2, 76/2:161-178.
3. Carton A. 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J].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1966.
4. Carton A. Inferencing: A Process in Us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In Pimsleer. P. and Quinn. T. (Eds.) [J].The Phychology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5. Cohen, A.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
6. 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8.
7. Duffy G. Fighting off the Alligatores: What Research in Real Classroom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J].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ur, 1982, 14(4):357-373.
8. Goh, C. How ESL Learners with Different Listening Abilities Us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and Tactics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998, 2:124-147.
9. Griffiths, C. Strategies and Good Language Learners [A].In Griffiths, C. (Ed.): Lessons from Good Language Learners [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 Murphy, J. M. The Listening Strategies of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College Students [J].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Developmental Education, 1987, (4):27-46.
11. Mayer. 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ssues in Assessmemt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In Weinstein CEôGoetz ET & Alexander, P. (eds). Academic Press, Inc, 1988, 64: 11.
12. Mendelsohn, D.J.et al (eds.). A Guide for the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M].San Diego, CA: Dominie Press, 1995.
13. MacIntyre PD & Noels KA. Using Social-Psychological Variables to Predict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6, (19):373-386.
14. Naiman, N. et al. The Goo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J]. TESOL Talk, 1975, (6).
15. Nisbet J & Shucksmith J. Learning Strategies. Routledge & Kegan Paul PLC, 1986, 24-34.
16. Oxford, R.L.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R]. ARI Technical Report 728. Alexandria,VA: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1986.
17. O’Malley, J.M., A-U.Chamot, L.Kuppe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9, (4):418-435.
18. O’Malley, J. & Chamot, A.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 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Rowley, Mass: Newbuy House, 1990.
20. 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TESOL Quarterly. (9).
21.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2) .
22. Stern,H. H.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75, ( 31).
23. Schramm, K. L2-readers in Action: The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Process as Mental Action [M]. Munster, New York: Waxmann, 2001.
24. Thompson, I.; J.Robin. Can Strategy Instruction Improv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J].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s, 1996, 52/2: 200-223.
25. Vandergrift, L. Listening Strategies of Core French High School Students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6, 52/2: 200-223.
26. Wong-Fillmore,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In Fillmore,C.J.W.S.Y. Wang, and D.Kempler (ed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bility and Behavior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7. Wenden. & J. Rubin (eds). 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M].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1987.
28. Wenden, A. 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1.
29. 崔丽丽.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听力策略课件的教学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30. 陈艳辉.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素质教育研究), 2008, 63-65.
31. 陈晴.远程教育中师生英语听力策略研究[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204-207.
32. 程京艳.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9, 51-56.
33. 常乐,李家坤.元认知策略、听力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界,2009, (6):50-57, 90.
34. 陈博.试论“语言输入说”与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J].海外英语,2011, 141-142, 169.
35. 陈盼,董斌斌.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J].海外英语,2014, 27-28.
36. 戴炜栋,束定芳.外语交际中的交际策略研究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语,1994, (6).
37. 邓媛.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152-153.
38. 邓媛,张文忠.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 61-65.
39. 董广钧.听力教学中选择性注意策略的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6): 41-42.
40. 党争胜.认知心理视角下的听力教学策略[J].外语学刊,2009, 179-182.
41. 董记华,李丽霞.我国英语听力策略研究15年:回顾与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23-126.
42. 桂诗春.认知与语言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3): 3-8.
43. 高一虹.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8-16.
44. 盖淑华.近十年二语习得泛读研究文献质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2): 124- 130.
45. 高新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6. 宫学军.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量化研究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38- 41.
47. 甘丽华.大学英语听力低分者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5, (3): 36-39.
48. 顾世民,赵玉峰.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回顾与思考——国外研究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2015: 41-49.
49. 黄子东.西方二语/外语听力理解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界,1998, (2):42-46, 54.
50. 何祖佳.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实验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5, (2): 56-61.
51. 黄盛.听力学习策略训练在普通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2. 贺梦依,包克纪.重点大学与普通院校学生英语听力策略比较:个案研究 [J].外语研究,2006, 46-49.
53.韩菊红.元认知策略在大学听力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 (3).
54. 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分报告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1): 51- 58.
55. 季佩英,贺梦依.大学英语师生听力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4, (5): 40-46.
56. 姜丽.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3, 218-219.
57. 江晓丽.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8.
58. 孔珊.高职院校英语听力策略培训的实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67-168.
59. 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 (7): 180-182.
60. 刘绍龙.背景知识与听力策略——图式理论案例报告[J].现代外语,1996, (2): 42-45.
61. 楼荷英.听力策略教学与正常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J].外语研究,2004, (6): 43-49.
62. 罗立胜,白杰.理工科学生英语课外听力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8): 26-29.
63. 卢敏.选择性注意、笔录与听力理解—— 一项听力策略培训实验[J].山东外语教学,2006, (5): 22-25.
64. 林莉兰.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研究——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验[J].外语研究,2006, 39-45.
65. 刘杰.组块对大学英语听力理解影响的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6. 李庆.对我国二语词汇习得实证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界,2007, (6): 45-52.
67. 李慧,由立发.基于 SPSS 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效果分析 [J].外语电化教学,2007, 46-49.
68. 李斑斑.听力风格对英语学习者短文听力理解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69. 李素荣.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与自主听力教学模式[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7, 45-46.
70. 李芃.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中记忆策略使用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81-86.
71. 李晓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听力策略培训效果的调查研究 [D]. 北京邮电大学,2010.
72. 林勇.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及其影响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0, (7): 74-76.
73. 刘桢,张若兰.基于学习档案的英语自主听力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1): 88-91.
74. 李川.大学英语听力理解障碍与听力策略训练[J]. 江苏社会科学,2011, 206-209.
75. 李丽芳.国内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 (01): 37-40.
76. 马广惠.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研究[J] .外语界,1997, (2).
77. 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J].国外外语教学,1996, (4): 13-18.
78. 钱玉莲.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 (3): 37-43.
79. 束定芳.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 (3): 60-65.
80. 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 (5): 586-590.
81. 苏连远.论英语听力策略的可教性 —— 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03, (1): 48-58.
82. 史晓燕,张虹然.医学生英语听力策略运用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114-117.
83. 孙飞凤,王学文.针对英语四、六级机考听力题型谈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16-17, 35.
84. 谭清.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英语听力策略实证调查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 101-107.
85. 唐晓.国内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实证研究:问题与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90-94.
86. 王初明,元鲁霞.外语听力策略个案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7. 吴一安.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36- 46.
88. 文秋芳.英语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61-66.
89.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0. 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词汇记忆[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1).
91. 王宇.策略训练与听力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61-63.
92. 王立非.新世纪外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J].外语研究,2000, (3):8-9.
93. 王小萍.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述评[J].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2): 47-51.
94. 王宇.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策略的调查[J].外语界,2002, (6): 5-12.
95. 王立非,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在中国——记全国首届“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国际研修班[J].外语界,2003, (6): 49-54.
96. 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 (4): 1-5.
97. 文秋芳.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 J].外国语,2004, (4): 18-25.
98. 王年英.英语听力策略训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 132-134.
99. 王菊香.听力材料对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及相关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0.王宏玉,孙丽.基础英语听力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 87-88.
101.吴增生.值得重视的“学习者策略”的研究[J].现代外语,1994, (3): 22-27.
102.肖飚.英语听力过程的三阶段及听力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162-163.
103.肖婧.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如何从学习策略上提高听力自主学习效率[J].中国外语,2006, 50-55.
104.叶慧瑛.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改革新探[J].外语电化教学,2002, (4): 7-11.
105.杨坚定.听力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J].外语教学,2003, (4): 65-69.
106.姚兰,程骊妮.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写作研究状况之研究[J].外语界,2005, (5): 2-9.
107.杨善江.元认知听力策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培训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 93-98.
108.杨香玲.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版) ,2012, (4): 163-169.
109. 于翠红,张拥政.中国大学生元认知意识和英语听力能力发展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4, (6): 57-65.
110. 殷碧雯.大学英语听力记笔记策略训练模式与效果分析—— 一项听力策略培训实验[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6): 49-50.
111.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 (3): 28-32.
112. 周启加.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对听力的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62-64.
113.张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3).
114.张日美.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山东外语教学,1998, (3): 73-76.
115.张海涛.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3): 89-91.
116.邹爱民.英语听力课的目的与方法技巧[J].外语电化教学,1999, (2): 13-14.
117.张再红,朱月珍.An Overview of Listening Strategy Research [J].外语教育,2002, 236-241.
118.张再红,朱月珍.论策略融合式听力教学(英文)[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4, (5): 27-30, 39.
119.张钫炜,王斌.关于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听力策略的调查[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 32-37.
120.张文政.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听力水平与听力学习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1. 张菁,黄鹢飞.英语听力预测策略及其培养途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1(1): 88 -91.
122.周慧玲.普通高中学生英语听力问题及教学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3.张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学习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
124.朱湘华.大学英语听力策略训练模式与效果分析[J].外语研究,2010, 53-58.
125. 赵国霞,桑紫林.听力高水平者与低水平者策略使用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 (1): 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