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科研生产力理论

2.3.1 科研生产力界定

在对科研生产力进行界定之前,有必要对生产力进行界说,以便对科研生产力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

1.生产力界说

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对当前生产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1)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

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生产力理论,该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概括而言,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生产力的地位和性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物质性力量是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使这种力量发挥作用,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等,均是马克思在多种意义上对生产力概念的使用,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力的本质还是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即物质生产力。

其二,生产力的构成因素。马克思(1975)认为,劳动过程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活动。可见,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其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也日益获得进步与发展。科技既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又是一种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观点有助于人们认识和发展生产力。

在马克思之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都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并强调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其完整的科学体系,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指导。然而,由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中一些观点必定会受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的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理论必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2)现代生产力理论面临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理论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对生产力概念的认识存在诸多局限。生产力的客观物质性是大多数学者在认识生产力的定义时过于注重的一个方面,有学者甚至认为,生产力就是物质生产力(刘延勃,张弓长,马乾乐,1985;黄锦奎,2003)。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来看,这些对生产力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观点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认识存在局限。当前,对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要素论及系统论。与要素论观点的简单化相比,系统论观点认为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教育、信息、管理等,体现出了一定的合理性,是对生产力构成要素认识的一种深化。然而,系统论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没有将生产力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清楚,生产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成了主导性因素,使生产力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非限于多了几个要素(孙向军,2002)。由此可见,这种以系统为视角对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需要拓展。邓小平(1993)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深化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有必要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第四,生产力与生产率关系的辨识。从本质上看,生产力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实体要素、物质载体或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由生产力决定的效率即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生产率是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领域的学者皆对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在哲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上,对其研究的侧重点和具体对象有所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两种意义上的生产力一般是混用的。客观而言,对两者进行辨别很有必要。

2.科研生产力界定

科学研究是科学工作者生产知识、应用知识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体现于社会的一般劳动中,也体现在精神领域的生产活动中。现代化的科学劳动,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一般劳动。1979年,我国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提出了“社会的科学能力”的概念。社会的科学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它用复杂的技术折光,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当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正如生产力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水平的标志一样,科学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赵红州,1984)。不过,赵红州(1996)认为:“社会的科学能力应该属于特殊的生产力,也就是科学领域的生产力或科研生产力。”赵红州(1984)指出,可以把“科学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从其与科研领域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角度来探讨社会的科学能力”。他认为,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高效的图书情报系统、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等构成了社会的科学能力即科研生产力,其中,科研队伍是主体,实验技术装备是脊梁,图书情报系统是两翼。姚东瑞(2009)认为,科研生产力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产出能力,不仅包括通过发现、创造而实现创新理论、生产知识与发展科学的能力,还包括通过整合和应用实现技术创新、知识运用和转化的能力。谢彩霞(2007)指出,科研生产力由科研生产要素构成,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离不开科研生产要素。

科研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科学劳动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结合生产力界说,本书中的科研生产力是指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出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生产的能力,二是知识应用的能力。

2.3.2 科研生产力与科研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科研生产力和科研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钱学森倡导的政治科学学是科学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我国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赵红州(1996)认为,如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样,科研生产力与科研生产关系也存在类似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研生产力是科研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第二,科研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科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科学劳动的主要特征。

在著作《在科学交叉处探索科学——从科学学到科学计量学》中,赵红州和蒋国华(2003)认为,政治科学学是解释科研领域的政治经济学。他们指出,人与人在科研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学术关系的复杂性、分配关系的优越性、科研领域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性等。姜春林(2004)指出,赵红州坚持从科学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来对科学进行自我认识,并考察科学这一社会现象形成的背后动因。

2.3.3 评述:科研生产力理论贡献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门类的交叉与综合,科学的众多门类已经发展成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科学系统。跨学科合作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对科研生产力的提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跨学科合作现象,洞察跨学科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把握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属性与功能,明确跨学科合作对科研生产力绩效的影响机理,以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科研生产力。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必要方式,它是科学研究中一种特殊形式的科研合作。科学计量学家Katz和Martin(1997)对科研合作进行了简单的界定,认为研究者为生产新的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在一起工作即为科研合作。概括而言,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作为科研团体中的一员,一起工作,共同探讨和了解自然的奥秘(Cronin,2000),跨学科研究对此作了最为精辟的诠释。

科学的普遍性及科研合作的跨学科性、跨文化性、跨地域性,为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科研工作者在跨学科合作研究过程中知识的产生、加工及交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框架。作为科研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跨学科合作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有效交流、共享智力、能力和资源的机会(H effner,1981)。

科研生产力理论为研究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各种科研生产要素在跨学科研究生产过程中会结成一定的关系,即跨学科研究关系。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各种科研生产要素内部的有序组合及外部的有机结合。孤立存在的科研生产要素不可能形成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科研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也不可能形成跨学科科研生产力。在现代科学发展中,跨学科合作研究是联系各科研生产要素内部与外部极其重要的链条。各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在跨学科合作研究中与科研资源合理分工组合,从而形成更强的跨学科科研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