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萌芽阶段

(一)城乡关系

在19世纪80年代前,美国整体处于城乡隔绝状态,属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阶段。1790年美国拥有8000以上人口的城市有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查尔斯顿和塞勒姆,居住在这六个城市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4)1790—1830年,马力、畜力、风力、帆船是最重要的动力和运输手段,此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人口占比较低,1800年其占比只有6.1%。(5)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给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工业革命确立的机器化生产和工厂制度不仅扩大了旧城市的规模,也促使了一些小城市的诞生,进一步促进美国城乡关系的改变。农村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厂的建立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提升。(6)

工业革命确立的机器化生产和工厂制度不仅扩大了旧城市的规模,而且催生了一些新城市,比如匹兹堡、克利夫兰、布法罗等,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城乡关系的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1820年,美国城市人口已冲破50万大关,已经有13个城市拥有8000以上人口。截至1870年,全国已经拥有663个城市,其年平均增长率为4.9%;城市人口占比约25%,其年平均增长率为5.5%;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表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关系处于对立状态。(7)再者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大批外国移民来到美国,也充实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广大移民在给工业革命带来先进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增加了美国人口并且扩大了国内资本主义市场,进而带动了美国城市的发展。(8)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改善交通运输的浪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强了美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同时进一步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转为工业劳动力。城乡隔绝状态逐渐被打破,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而农村建设依然较为落后,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逐步被拉大。(9)

(二)土地制度

美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在独立战争之前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其殖民地的主要作用是为殖民国家提供各种农产品。建国初期,国务卿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认为美国应该走小农经济发展道路,(10)其国家建设资金主要是由关税和出售土地所得支持,建国初期至1930年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出售和赠送土地的方式将大量公有制土地转变为农民私有制土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11)

1785年,美国出台第一部以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建立新型土地制度为目的的土地法令。1787年,《西北法令》确立西部土地改革“三部曲”(12),西部土地改革“三部曲”确定了美国土地政策的基本走向,将土地私有制正式纳入法律范畴。此后,1800年《哈里森土地法》、1807年《禁止私自占地法》等都允许土地以出售的方式进行流转,也促使美国农业的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3)

(三)综合分析

19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城乡关系处于城乡隔绝阶段。建国初期,美国的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基础,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二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化初露头角。美国颁布一系列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的土地法令,使得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整体上美国在该时期的城乡关系处于对立状态,工业革命带动城市化发展,土地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城乡对立关系极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之后城乡关系的进一步转变奠定了经济和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