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脉络

由于受到同时期凯恩斯理论的影响,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技术创新理论在出版后的20年内并没有受到学术界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这一现象无法通过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和资本来解释,学者们才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Solow(1957)在著名的索洛模型中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Schmookler(1966)首次使用专利统计分析数据测度了技术进步,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发明专利的活跃程度和方向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结论,进一步拓宽了技术创新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范围。Mansfield(1968)在其著作《产业研究与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经济学》中,从创新视角分析了技术预测和国际技术转移的不确定性、产业创新的投资回报率等问题。Utterback(1974)从技术创新的起源、过程、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扩展了“创新”的研究范围。Romer(1990)在其论文《内生技术变革》中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通过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说明知识和技术具有递增的边际收益。Nelson(1993)在其著作《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中指出,一个国家(地区)的技术水平是该国(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经过学者们的不断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已经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四大理论学派。本章依据理论发展脉络依次进行分析。

2.1.1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以索洛(Solow)、罗默(Romer)等为代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如何将技术创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该学派的观点包括:①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②与其他商品一样,技术创新存在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外部性、公共品等市场失灵行为,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③建立了索洛剩余模型,并将其用于测度技术创新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Solow(1957)利用1909—194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对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超过了85%。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在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还分析了政府干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当市场无法调节技术创新的供给和需求以及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无法满足社会要求时,政府应当通过直接调控手段(法律手段、税收政策、金融调控)和间接调控手段(政府采购)来干预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1.2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以曼斯菲尔德(Mansfield)、阿罗(Arrow)、施瓦茨(Schwartz)为代表,秉承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观点,深入研究了熊彼特所忽略的技术扩散过程。该学派的研究内容包括:①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的关系;②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相互重叠、相互作用的关系;③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结合方式、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该学派的观点包括: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②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③技术创新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④揭示了“黑箱”内部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周期、技术创新扩散等一系列模型。本章根据该学派的观点,重点介绍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和市场结构的关系。

(1)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的关系。曼斯菲尔德通过分析新技术在部门内部的推广速度及其影响因素,认为模仿比例、模仿相对盈利率、投资额等因素影响新技术在部门内部的推广速度。曼斯菲尔德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技术创新与技术模仿关系的空白,有助于解释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扩散行为。

(2)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阿罗(Arrow)、施瓦茨(Schwartz)等在20世纪70年代从垄断与竞争的视角研究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阿罗(Arrow)通过对比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完全垄断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与完全竞争相比,完全垄断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且二者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垄断竞争。施瓦茨(Schwartz)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2.1.3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和一般静态均衡方法,从制度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①“制度创新决定论”,即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良好的制度创新有利于技术创新,较差的制度创新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②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存在一定差异,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使每一项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收益近乎等于社会收益;③产权的界定与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诱因,系统的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提高个人收益,使之接近社会收益;④完善的所有权体系可以保护个人的专有权,并通过改革使发明创新者的个人收益最大化。

根据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的观点,制度创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①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主导集团;②形成制度变迁的方案;③评估和选择制度变迁方案;④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次要集团;⑤主导集团与次要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决定论”“制度创新决定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论”。“技术创新决定论”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决定论”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论”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技术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通过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深入分析了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思想。该学派的制度是指金融组织、工会制度及公司制度等具体的经济政治制度,并没有包括作为背景的社会环境制度。另外,技术创新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产权和交易成本等是非常模糊的概念,在实证分析中无法广泛应用。

2.1.4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弗里曼、纳尔逊、伦德瓦尔等为代表。该学派在肯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同时,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起来,形成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①技术创新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而非单个企业或企业家的功劳;②国家创新系统是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及运行机制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企业、组织等技术创新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应用,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

弗里曼是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学者,他通过分析日本在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工业强国,得出国家创新系统对日本经济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结论。因此,国家创新系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纳尔逊认为,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由市场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政府产业支持政策等组成,强调制度结构的适应性及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制度安排应当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伦德瓦尔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私营部门、公共机构及最终用户等相关组织和机构组成的系统,这些组织和机构在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使用和扩散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理论对世界各国管理政策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无论是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还是制度创新学派、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学派,其理论都是建立在特定假设基础上的,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因此,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外有关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文献大多割裂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目前有关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书在分析制度环境、OFDI逆向技术溢出与技术创新非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深入分析了制度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改善技术创新效率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