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软件化
- 杨春晖 谢克强 黄卫东
- 1974字
- 2025-02-23 22:48:41
前言
2011年8月21日,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的文章,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他以投资者和技术专家的双重身份,解读了科技行业的大环境,并得出结论——我们正处在科技及经济转型的时代,软件公司将会在其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今后的赢家将是软件创新科技公司,它们渗透并融入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业结构。未来十年,预计将有更多的行业会被软件所渗透,出类拔萃的软件公司将会成为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者。
马克·安德森的观点并非夸大其词,环顾一下我们的四周,很多行业翘楚都是软件公司。此外,各大型制造公司也纷纷开始强化自己的软件实力,踏上由“硬”变“软”之路。
德国西门子一直在围绕如何构建软件竞争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布局,近十年该公司并购了数十家工业软件企业,现已位列世界软件公司前列,其软件业务已经涵盖设计、分析、制造、数据管理、机器人自动化、逆向工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多个领域。施耐德电气认为软件是赋能数字化工业未来的关键途径,该企业将软件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战略重心,近年来开始进行软件布局,收购了大量软件公司。霍尼韦尔提出了由“硬”到“软”的互联转型,企业不仅要为客户生产硬件产品,还要提供更多的基于软件和数据的增值服务。
传统行业的工业巨头们纷纷把自己定位成“软件企业”,这是偶然现象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当前所处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产业发展迎来了巨大变革。在这个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阶段中,“软件定义”成了信息革命的新特征与新趋势,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软件定义的时代。
随着软件逐渐渗透并融入各个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面临着创新和变革,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改变着各个软件产业。软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企业改造过程中大放异彩,软件不但赋予了传统企业新的竞争力,而且在商业模式上进行着革命性的颠覆和创新。企业运营的环境与机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改变着企业的生产要素、竞争优势来源、利润增长方式、协调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商业模式、人力组成、价值获取方式等;新工业革命一日千里,改变着经济产业版图、行业界限、生产方式、产业体系、技术与企业业务的关系等。企业的生产发展环境、模式和路径将受到深刻影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要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这样的时代变革呢?答案是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软件逐渐融入了企业,成为其“内生细胞”式的有机组成,企业软件化应运而生,各种类型的企业纷纷变身“软件企业”,这绝不是偶然现象。各企业都希望通过提升软件能力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软件再造业务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企业并非要变成像微软一样的纯软件企业,而是要将其技术和业务与软件深度融合,由软件来表达、管理与拓展新的空间。
本书尝试对这一现象与趋势进行研究,系统性地回答企业软件化进程中“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怎么评”“怎么看”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给企业在“万物皆可互联、一切均可编程”的软件变革浪潮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软件定义世界。软件正在加速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融合,带动产品、业态、模式不断创新,软件“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正在步入软件定义的时代。面对软件席卷全球的浪潮,软件化成为企业进化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企业软件化概论。本章回顾了企业软件化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企业软件化是信息演化的必然趋势。阐述了企业软件化的概念、内涵,以及如何用全息视角看待企业软件化,分析了软件化催生的企业变革以及培育的企业新型能力。
第三章 企业软件化实现路径。实现路径通常有八个步骤:明晰企业战略、优化商业模式、分析业务能力、提炼信息能力、梳理IT战略、设计应用蓝图、设计IT解决方案和制订IT行动计划。实现路径将通过服务型企业与制造型企业的软件化案例加以展示。
第四章 企业软件化成熟度。本章回顾了成熟度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成熟度模型在组织和企业中的应用,揭示了有关企业成熟度的方法论,介绍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软件化的成熟度评价体系,为企业软件化提供指导。
第五章 企业软件化的意义与启示。本章论述了企业软件化对建设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企业软件化是大势所趋,企业只有积极采取行动、多措并举,才能实现软件化。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领导的关心,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姜洪武先生的热情参与及提供的企业咨询实践案例,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刘九如总编辑、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多位专家的指导帮助。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并付出很多劳动,在此一并感谢。受时间与篇幅所限,本书只表达了笔者的一些初步认识与理解,若有认识不当之处,衷心希望广大读者与各界人士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