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HRD手把手教你做招聘:实操版(第二版)
- 王桂莲
- 4940字
- 2025-03-30 19:24:16
03 招聘需求分类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始终处于变动状态,这与企业经营战略方向息息相关。如企业在扩张期,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会处于旺盛期,招聘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工作;当企业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状态下,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均衡,局部补岗以保障组织不出现局部失衡状态,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重心之一,但招聘工作将需要更具前瞻性与精细化耕作;当行业出现大的调整或企业处于转型期,需要收缩战线时,人力资源的招聘重心将集中在内部筛选与减员工作上。
1.基于以上不同时期,组织人力资源需求重心不同,招聘需求的产生分为四大类:
(1)员工流动产生的补岗需求。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的招聘需求。
(3)组织扩张带来的人力资源补充需求。
(4)工作要求变更或组织优化等因素造成现有人员胜任能力不足,需要招聘更高能力的人员需求。
除了组织扩张因素的人力资源需求之外,其他招聘需求的产生可能是综合存在的,如何对应识别与综合应对,我们可尝试从两头抓:一方面,把好出口关,通过流动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流动趋势预判,制订好补员计划;另一方面,关注组织发展方向,确定人力资源能力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有条件的可兼顾与行业标杆的对比,提出改进方向,综合引导用人部门进行人员的补充与升级规划。
2.员工流动产生的补岗需求最为常见,且可能是贯穿全年的工作。员工离职、调动、汰换等产生的职缺带来的需求,用人部门往往在员工有主动离职意愿时,不能及时知会人力资源部门,而人力资源部门被动接单后再去按单“抓”人,将对人员的到位周期形成较大的压力,还会引起需求部门的不满,这时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在了解流动趋势的基础上,做充足的预判。流动趋势取决于内部历史数据,数据统计口径与规则可参照同上面招聘环境分析中的流动结构盘点。另外,需要进行离职原因调查分析,重点关注离职因素中的共性部分影响,同时还应关注行业尤其是周边竞争企业的扩张动态,提前介入与用人部门的沟通。
3.做好员工离职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开展离职调查时,除了公司开除的员工,所有离职人员均可纳入调查的范围。离职调查可以在员工来人资部领取离职表单时开展,也可以在员工办理离职手续时执行,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员工较容易接受。
离职调查样表格式范例:
表2-8 员工离职原因调查表
4.根据调查结果做离职分析。离职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找到组织流动规律与趋势,提前做好各类政策性预防及补充计划。离职分析的维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员工离职的基本数据,包括离职员工总数、离职类型的分类等分布数据;第二,各类型离职趋势变化,包括综合离职率与特殊群体如新员工离职率、各工龄段等变化趋势分析;第三,针对离职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并对具代表性的离职诱因进行分析;第四,当期离职分析的总结,问题的聚焦;第五,提出改善建议,做好预防规划。以上述的调查统计口径为基础,离职分析范例详见如下案例。
【案例】某公司2018年12月离职分析报告
摘要:对2018年12月及部分全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1)2018年综合离职率普遍高于2017年,而新工离职率多与2017年保持持平或略低于2017年同期。这意味着:A.我们在2018年对新员工流失的控制上已经有了进展;另外试用期离职率稳步下降,也为上述结论提供支持;B.非新员工流失率正在逐步升高;对不同工龄段的离职比例进行分析,工龄1月~1年、1~3年、3~5年的群体在全年的变化中均呈上升趋势,与上述结论吻合。
(2)低龄员工相对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其他群体而言,每年的2月、9~10月及年底春节来临前,是离职率波动较明显的时候。
(3)在劳动量突然增加或突然减少的情况下(如5月、8月等),员工对沟通方面的投诉较为集中;而在工作节奏较舒缓平和及收入需求明显的情况下(如9月、10月、12月),对薪资的抱怨比较突出;这与不同环境下员工的需求变化有关。
建议:(1)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新工工作继续保持,对待老员工,我们的重点放在“预防”上;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做出与时俱进的判断和调整,以便为满足员工不同情况下变化的需求做铺垫;(2)在了解了员工投诉内容比较集中的时段后,我们需要提前在相关领域内加强宣导,或对管理应对方式做出调整,或引导员工使用正确的方式来疏解转移压力,总之,尽量采用提前准备、软着陆的方式,以避免矛盾爆发后员工不可避免的流失;(3)员工离职的个人原因中,就职业和适应部分我们可以从公司层面进行初步控制,而健康和家庭方面比较困难。一个完整的EAP系统可将这四个方面全部囊括,所以一个较权威、专业的EAP专家团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
2018年12月共计离职员工280人,同时参与离职调查反馈的原因有441条,详情如下。
一、员工离职基本情况概述
本月离职员工272人,其中合同期内辞职208人,合同期内自动离职55人,开除1人,试用期内辞职3人,试用期内自动离职5人;含股份公司1人,人资行政系统2人,营销系统1人,研发系统1人,品质环境部9人,生产系统266人。
本月收集员工离职原因调查员工意见共计361条,家庭原因成为主要因素(104条),接下来是个人原因(101条),管理原因(87条),环境原因(69条)。
在本月复职意向调查中,共收集反馈78条,7个人选择再也不愿意回来,2个人选择愿意回来;31个人认为取决于公司提供的工资,23个人认为取决于岗位,9个人提出取决于公司的福利,6个人认为取决于企业文化。
二、离职情况分析
2.1 综合离职率、新工离职率的常规跟踪分析
图2-2 2017年与2018年同期综合离职率
综观2018年综合离职率与新工离职率走势,对比2017年数据有较大的不同。除了个别月份,2018年综合离职率普遍高于2017年,而新工离职率多与2017年保持持平或略低于2017年同期。在福建公司2017年与2018年同期人数相当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我们的非新员工流失率正在升高;这也反映出,我们在2018年对新员工流失的控制上已经有了进展。
图2-3 2017年与2018年同期新工离职率
2.2 离职类型变化
图2-4 2018年2~12月各离职类型所占比例图
从2018年5月开始,合同期内辞职与自动离职所占比例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直至12月,自动离职的比例才降到了全年最低。一方面,涉及年终奖金的发放;另一方面,临近春节,除非特殊情况大部分人员都愿意在拿到劳动所得后回家过年。越是临近重要的假期,收入对个人就显得愈加重要,在做出选择时员工也越加慎重。
除7月暑期工的大量涌入和流出导致试用期内辞职比例激增外,试用期内辞职与自动离职的比例都比较稳定,而且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这也是2018年新工工作效果提升的体现。
因自2018年5月起实行了新的离职制度,考虑到新旧制度对员工离职方式的影响较大,在做出全年性的综合性评价时,舍去了2~4月的数据,因此在此项目中,主要针对2018年5~12月趋势做出分析。
2.3 不同年龄段离职比例变化
图2-5 2018年2~12月各个年龄段离职比例趋势图
在全年的走势中,30~40岁及40岁以上员工的离职比例走势呈现出显著的相似,这两个群体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压力,拥有着相似的工作动机,所以可粗略将这两个群体合成一个群体。
由于7月暑期工的大量出入,6~8月20岁以下员工的离职比例出现了一个高峰,其他时间段基本比较稳定,且下半年(9~12月)略低于上半年(2~5月),这可能与旺季过后车间用工需求减弱有关,也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及上下半年务工人员年龄结构变化有关。总的来说,20岁以下员工的稳定性相对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而占据着主体的20~30岁员工离职情况也是在较稳定范围内波动,离职曲线的波峰出现在2月、9月和10月。根据2018年公司生产情况来看,这三个月都属于各个公司的用工高峰期或旺季过后,员工相对业余时间比较充裕的时期。有了时间进行思考和寻觅,加上市场提供的机会,这可能就是“90后”员工在这三个月出现离职高峰的原因。根据2018年5~11月度离职报告中所做过的统计学相关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是这个年龄段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这个年龄段的优秀人才,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员工个人职业设想,并尽量帮助个人完善职业生涯设计并使之与公司需求相吻合。
2.4 不同工龄段离职比例变化
图2-6 2018年5~12月各个工龄段离职比例趋势图
从上图来看,工龄小于一年的员工离职率波动非常明显。1个月内工龄的员工即新工,其离职率变化同图2-6。而1个月~1年工龄的员工,虽然其离职比例在7月和9月波动较大,但总体来看,所占比例还是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月度离职报告中,我们提到了心理契约和心理资本的概念,入职的第一年,就是员工个人与公司互相了解适应,判断公司情况是否与个人需求或设想匹配并做出抉择的关键时期。部分岗位对个人有试用期的要求,而这一年,同样的也是员工摸清公司情况的试水期。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工龄1月~1年、1~3年、3~5年的群体的离职率在全年的变化中均呈上升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2018年的通货膨胀,员工素质的逐步提升,都会导致员工需求的进一步上升。而当员工劳动所得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就会导致相应群体离职比例出现范围内的稳步升高。当生活资本发生变化,员工的心理资本也会相应调整。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了解,与时俱进,在做出契约兑现时就会非常被动。
三、离职原因调查分析
3.1 离职原因月度跟踪记录
图2-7 2018年2~12月员工各类离职原因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图
在所有的离职原因中,管理原因所占的比例大部分在20%~25%范围内波动,相对比较稳定;环境原因占比呈现出季节性变化,7月之前逐步上升,而随着气温的下降,后半年略有下降。而随着春节来临,家庭原因在下半年所占的比例略高于上半年,但总体还是比较平稳。
12月管理原因所占的比例又有所上升。在年底员工反映的原因中,员工有关工资方面的抱怨在12月相对更为强烈,在统计中,将工资因素记入管理原因,详情见下图。
3.2 管理原因详情分析
图2-8 2018年3~12月员工离职管理原因对比图
12月所收到的管理原因投诉中,比较突出的是工资分配的问题。部分员工直接表达“工资太低”,另有部分员工通过对管理者的投诉来表达对薪资分配的不满。本月在工资分配方面的投诉比例激增,成为本年度最高点。在上文中提到,面临春节过年,员工手中持有的劳动收入,将会直接影响到员工休假前的幸福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春节这个特殊情况下,外出的打工者对收入的需求会更加明显,导致员工在临回家休假前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荷包。但就整个年度的状况来讲,员工在9月、10月及12月薪资方面的抱怨比较集中一些,这三个月相对是本年度工作强度较低,劳动量不是那么密集的时段;也是员工考虑个人职业转换的高峰期。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无疑会将个人收入与拥有机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作对比,从而导致因薪资原因的离职。
纵观全年,工作量(工作任务重,时间长)一直占据着管理原因的主体;在劳动量突然增加或突然减少的情况下,员工对沟通方面的投诉较为集中;而在工作节奏较舒缓平和及收入需求明显的情况下,对薪资的抱怨比较突出。
3.3 个人原因详情分析
图2-9 2013年3~12月员工离职各类个人原因占比趋势图
在个人原因所涉及的四个领域内,家庭和健康属于公司层面比较难控制的因素,而职业和适应方面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进行控制。由于7~8月暑期工的大量出入,导致职业因素(回校上学)出现了一个高峰,而整个年度基本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且下半年略高于上半年;同样的情况也导致适应因子在8月出现低谷,而整体呈现“M”形走势,纵观全年,工作量的上升会引起员工不适应现象的增多,而下降亦会带动不适应现象的减少。
应对这两类情况,我们的观点是“预防大于挽留”。提前引导员工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全方位的入职适应引导与辅导,力图将这两类情况导致的离职率降到最低。
根据EAP项目的进展情况,在2019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将会放在将“关怀文化”,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铺开,引导员工更加注重自身成长,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共同进步。所以在职业设计方面,我们需要为员工提供权威的、专业的指导,必要时申请外部援助;而个人适应方面,则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细致落实,做到全面化。
家庭和健康是管理层面较难管控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完全无能为力。在一个完整的EAP体系中,对员工家庭结构及家属提供的支持和福利,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改善员工与家庭的关系,稳固其支持网络,促进员工个人健康,从而稳定员工心态,提高工作效率,最终达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