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问题提出

在高校的不断演进与发展中,“学术治理在学术职业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极为重要,这也对学术职业内涵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学术职业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职业人员,同时也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元素,这就赋予了学术职业人员呈现出同其他职业从业者不同的属性。[2]高校学术治理模式形塑了高校教师(学术职业人员)的地位与角色。通常学术职业人员更多地拥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如对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有一定的权力。早期大学属于行会组织,使学术职业人员得以遵循行会式职业规范去行使学术职业权利,通过学院制模式参与院校治理,其拥有较高的学术自治权且注重学术原则。

随着大学的变迁与演化,高校学术治理功能随之变迁,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自我反思的状态,学术职业从业人员逐渐转向现代化并开始关注大学自治问题。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也显示,在高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之中,高校权力会在董事会成员、校长、教师之间分配与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教授主要经过努力增强学术影响力成为学术界及各类协会的领军人物,从而逐步扩大在院校学术治理中的影响力。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学术职业人员是知识拥有者,为促进知识的健康发展,院校应该切实保护学术权利,创造适宜的学术环境,提升学术职业人员的创造力,促使学术职业人员得以享受学术自由并快乐传播知识,从而构建适合学术职业发展的高效学术治理模式。

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大学总是力图通过大学使命与其相关制度促进各种学术价值体系的实现,并力图为学术职业的人员学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比较匮乏。因此,在中国大学推行学术治理改革时,我们必须根据学术职业的特点和学术治理特征,慎重思考制度改革的内在欠缺。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能够加深对大学学术职业与学术治理发展与变革的理性认识,探求变革的依据与思路,以及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 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通过理论演绎,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关系的内在机理。接着,基于文献资料与学术职业国际调查数据的分析,以美国为例,对美国高校学术治理特征与学术职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对中国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发展关系进行历史分析与个案研究。继而,基于以上分析,编制调查问卷,对中国高校学术治理对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将学术治理所包含的一系列因素对学术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再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对高校学术治理模式的中美差异及其表现的内外因进一步解析。最后,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解析中国高校学术治理模式存在的障碍性因素,从中归纳出具有可操作性与推广价值的高校学术治理优化策略,并对宏观的治理政策变革进行思考,实现宏观与微观的交叉融合。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发展的研究进展。学术职业研究经验的逐步丰富,推动了学术职业研究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际有关学术职业的提出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独立,有关学术职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逐步规范起来。据可查文献,中国的“学术职业”研究始于杨锐1997年发表的译介性文章《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经过近18年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研究已从最初的“译介引入阶段”转向了“本土化研究阶段”,但与西方相比尚属“初级研究阶段”。因而,适时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重点梳理综述,对促进与引导该领域研究实属必要。而且基于学术职业的特点,高校学术治理呈现出自身特征。通过建立合理的学术治理结构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调整学术职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造有利于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该部分从国内外学术职业的研究前沿与演化、高校学术治理研究以及二者关系出发对其进行探索与分析。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关系:理论分析。受学术职业的属性及工作方式的限制,大学中呈现出以专业学术人员为中心的组织局面,相对其他组织而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使学术治理呈现出自身特点。本书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职业的内涵与特征,介绍了三种高校学术治理的理论模型,进而分析不同高校学术治理模式的差异,以及分析不同高校学术治理模式的权力基础,探究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的关系机理、分析良性高校学术治理模式促进学术职业发展的意义。

3.美国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发展: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该章节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其一,剖析美国学术职业的溯源与组织基础;探寻美国高校学术治理系统架构及其对教师参与的影响;其二,剖析美国高校学术评议会制度及其对教师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其三,分析美国高校人事政策发展理路与学术职业的进展;其四,解析美国高校学术职业肯定性政策与教师的多元化趋势。最后,总结美国高校学术治理模式的历史、现实与具体表现,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解析,分析其高校学术治理的最新动态、学术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综合。

4.中国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分析与个案研究。在该章中,首先对中国高校学术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寻其历史发展特征与规律。然后,选取中国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学术治理的总体概况、学术委员会制度、薪酬制度、人事政策进行分析。

5.中国高校学术治理对学术职业效用影响的实证研究。该章主要结合访谈与问卷调查,分别从学术评价、教师参与、领导因素、组织沟通、结构因素、学术资源分配、环境因素高校学术治理方面的7个因素分析其对学术职业效用的影响,并构建高校学术治理因素与学术职业效用的相关模式,从而为中国同类问题提供启迪与借鉴。

6.基于学术职业发展的高校学术治理优化策略。根据以上章节的研究结果,分析中国当前学术治理变革的内外部基础,提出学术治理模式优化策略。

三 研究方法

(一)比较法

主要应用于中美高校学术治理模式及对学术职业发展的综合比较及借鉴。

(二)调查法

学术职业国际调查课题已对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的26个国家进行了全球问卷调查,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基础。调研的中心主要集中于研究过程中的疑难点,对应处理方式进行了探索。本书将选取中国部分高校教师进行访谈、问卷调查。

(三)实证研究法

本书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在传统文献计量学方式的支持下,从文献发表时间为代表的多个文献计量学指标入手,全面探索全球学术职业研究的显性属性,进而体现该领域研究的宏观之势。其次,通过知识图谱方式,以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分析作为切入点,系统性地研究全球学术职业内容上所呈现出的特性,以便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议题、知识基础及主流之势。

同时,基于CAP国际调查的基础数据,并结合中国高校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对中国高校学术治理对学术职业效用的影响进行调查,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相关的因素进行归类,以探明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四 创新之处

1.率先对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的关系进行较系统、深入、全面的理论研究。从学术治理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入手,提出其分类标准和考察重心,剖析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关系的内在机理,探究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2.力图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新体系。由于学术治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就更有一般性,探求的规律有更普遍的意义。

3.结合多视角的研究手段及研究方式,兼顾各个学科下的内涵分析与模式设计,多样化手段的制度分析与计量分析双管齐下,丰富了学术职业的研究方法。


[1].耿益群:《院校制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2].耿益群:《院校制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