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仓储和地方社会:以社仓为中心
- 白丽萍
- 497字
- 2025-02-23 07:20:17
第一章 环境与制度:清代长江中游地区仓储和社仓建设的背景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植根于农村的备荒仓储形式,社仓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同样受制于当时当地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所谓自然环境,包括地势地形、水文、土壤、气候等生态要素。所谓社会环境,其含义要复杂得多,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学者可以给予不同的定义。在社会环境史视野里,“社会环境”的定义和内容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狭义则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他集体性社团等。[1]本书采用了其广义的定义。
马克思早就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历史给定的“生存环境”不仅是清代沿袭旧例继承仓储制度的原因,也决定了其发展的形式和结果。具体而言,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仓,除了受到相关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其设置和分布既受到当地的地势、地形、水文等影响,其发展又受到气候、作物、风俗习惯乃至战乱等制约。本章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方面论述社仓建设和发展所依托的自然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