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 符为民 李运伦 王永生主编
- 1659字
- 2021-04-16 11:37:10
(二) 治未病的原则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指在机体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内因是疾病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在。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病者……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刺热》中:“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玉版》曰:“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唐·孙思邈也提出,“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清代医家陈根儒认为,“防其已然,防之未必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传之”。因此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病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医术的重要标准:“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素问·八正神明论》)。
2. 既病防变
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会按着一定的规律传变。除外感疾病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外,其他尚有五行生克乘侮方式、阴阳互根互制方式、五脏整体联系形式、经络循行分布方式等。因此,根据疾病传变规律,进行某些预防性的治疗,可以防止病位的扩散、病情的恶化。“治未病”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预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即“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抱朴子》)。若怠之慢之,“守其已成”才施治,却往往“因败其形”而收效不佳,导致“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淮南子》)。
《素问·玉机真藏论》有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中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是说疾病初期,病情轻浅,正气较盛,所以易治;若未及时治疗,病邪由表入里,正气耗伤,不能抗邪,疾病转为难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因此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不使其进一步加重。
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了《内经》既病防变的思想。《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更是,不必悉具。”“患者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医圣张仲景的六经传变为后世治未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叶天士根据温热病易化燥伤阴的病理特点指出,当温病发展至中焦伤及胃阴时,可进一步损伤下焦肾阴,故临床诊治应先于病机发展一步而尽早滋养肾阴。在《温病条辨》中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医论。这些均是对《内经》“治未病”理论的丰富完善与发展。告诫我们疾病一旦形成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避免变化之端,灭病邪于萌芽之时。体现了先于病机变化的前瞻性、预见性治疗。
3. 瘥后防复
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所以在疾病初愈,通过培补正气,调理脏腑功能,使其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防止原病复发或变生他病。
《素问·热论》云:“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又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热病虽减,但还有余热蕴藏于内,若此时勉强多进饮食则会助长热邪。应少食或饮食清淡。张仲景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和复感之分,后世人们又总结出还有很多种疾病复发的方式如房复、情志复等,所以防止疾病的复发要顾及各个方面。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其复发。在补养时还应做到缓治图功,切忌大补,峻补,不可急于求成,以免适得其反。所以,病后调摄,以防疾病复发,在亚健康的调治过程中亦应当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