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传统线性技术创新模式难以适应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赢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这一竞争优势对技术的创新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一些富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通过创新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创新极”。但传统技术创新模式过于强调获取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经济增长,其目标是追求单一的经济利益,割裂了技术、经济、社会三者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线性过程的最终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江小国、张婷婷,2019)。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以前粗放式传统技术创新模式已难以为继,到了必须依靠转型升级、依靠创新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

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现如今的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的竞争演变为产业竞争,进而演变为产业竞争优势的竞争,创新也沿着“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演化,单个技术或者企业的创新已经不足以支持新产业革命的需要,由产业创新演变为产业链创新进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才是如今新产业革命的需要(刘畅、李建华,2019)。新产业革命很有可能诞生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智能终端等产业,我国亟须抓住即将到来的新产业革命机遇,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全球所有国家站在新产业革命的统一起点。从创新的演化路径来看,新产业革命的诞生必将来自创新生态系统。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本质在于引导不同创新主体的共生行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协同性特征(董铠军,2018)。如何引导和协调不同主体的创新行为将成为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的关键(李其玮等,2018)。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逐渐向管理领域渗透融合,而且运用共生思想来分析和阐释技术创新的复杂性问题已成为一个前沿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实际上,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以知识和技术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创新组织有机构成的“生命体”,创新组织同样具有“共生”的行为特征。因而,可以考虑借鉴生命体食物链中的“生产—消费—还原”的开放闭路循环特点,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产品市场整合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大循环之中。

产业异质性决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创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湖北省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尽管我们知道,增加公共研发投入、激励企业研发技术、提高公众创新意识等是湖北省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措施,但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由于产业资源禀赋、创新能力、社会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方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阶段,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体有哪些?哪些要素是关键“控制变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应该如何科学的构建?不同的要素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中如何互动?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8年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多项重大战略都明确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带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新一轮创新,推动智能硬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中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的第一条就着重指出,“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国家的大力扶持将会为集成电路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而集成电路的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技术、众多主体、众多资源的合作的过程。因此,如何将生态系统的理念引入集成电路,将生态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引入集成电路产业,如何促进集成电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工作。

武汉市成为国家集成电路重大战略基地。2016年12月30日,国家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成立了集成电路战略基地,项目一期规划投资240亿美元,这也就标志着武汉成为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高地。但是根据武汉市最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发展速度不够、发展质量不够高、与北上广深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等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主体之间的协同不够,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不到位,产业的发展难以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系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