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诗研究的可喜成果
吴言生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金人元好问的这两句诗,生动深刻地说明了诗与禅的密切关系,而深为禅客和诗家所认同。禅客(参禅者)以诗寓禅,诗为禅客增添了繁华锦绣,禅诗遂显示出盎然情韵;诗家(作诗者)以禅入诗,禅为诗歌赋予了灵魂灵性,禅诗遂具备了禅机禅趣。诗家援禅入诗,丰富了诗的内涵,深化了诗的感悟,升华了诗的境界,增添了诗的情趣,诗情禅意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自古以来,禅与诗的交融,产生了中国诗林的文彩锦绣、内质醇美的累累硕果,这就是禅诗。禅诗是禅与诗两者的完美的契合,既有禅的悟性内涵,又有诗的文学特质。因此,研究禅诗,必然要具有跨界的视野,也就是说,要想做好禅诗研究,一方面要对禅诗的文学表现有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对禅诗的思想内涵有透彻的体证。
然而,综观学界现有的禅诗研究,大部分是局限在“诗为禅客添花锦”的层面,也就是局限在禅诗的艺术性方面,对于“禅是诗家切玉刀”的一面,亦即禅诗的思想内涵、感悟特质方面,则要么左右言他,要么隔靴搔痒,要么捕风捉影,要么南辕北辙。因此纵观汗牛充栋的谈禅之作,虽偶有精金美玉,真知灼见,然其中的绝大部分,得皮得毛者如过江之鲫,得骨得髓者则如凤毛麟角。开卷即是陈词,披文多为滥调。野狐遍地,涎唾乱飞,徒逞口舌之辩,只是自娱自嗨。在这种举世奢言谈禅法,几人得其三摩地的情景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鹏宇博士的这部《唐代禅诗研究》。这是一部能够深入禅家三昧、妙探诗家骊珠的著作。
关于唐代禅诗研究的成果,研究者聚焦的对象大多是文人的禅诗,尤其是名家、名篇的个案研究,并且研究方法常着眼于语言文字、艺术技巧、审美境界的纯文学层面的研究,也就是对于禅诗的“花锦”层面的研究,而对禅宗诗歌本身思想内涵、感悟境界方面即“切玉刀”的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而本书的研究,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具体而言,本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明确了研究对象。鹏宇博士在本书中,将文人禅诗和僧人禅诗一同纳入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既包括王维、白居易、韦应物等文人的禅诗,也包括王梵志、齐己、贯休等僧人的禅诗,以及居士庞蕴等人的禅诗。作者认真阅读了基础文献,在《全唐诗》及其补编、续编等文献中,在细心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唐诗》中甄别遴选出文人禅诗2100余首,并在《全唐诗》中收录的2700余首僧诗中,甄别遴选出僧人禅诗1100首,此外还研读了《全唐诗》中未收录的王梵志禅诗390首,以及《大藏经》等相关佛教典籍中的诗偈。在本书中,作者对千余首唐代禅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析,这是相当庞大繁巨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探讨唐代禅诗的整体风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善用了研究方法。研究禅诗,可以有历史学的方法、文献学的方法、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纯文学的方法等。禅宗以顿悟为特色,因此浸润着禅学思想的禅诗,仅从历史的寻踪、文献的考索、语言的解析、文学的描述来进行,是很难把握禅诗的精髓要义的,研究者必须具有灵心悟性,将理性的省察与悟性的体证相融合,才能得其精要。禅诗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思想和灵动的禅机禅趣,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万物的禅意的观照,对人生的禅意的升华。鹏宇博士在研究禅诗时,采取了理性与悟性并重的方法,既入乎其中,进行直觉感悟,以心印心,又出乎其外,进行理性反思,冷静审查,以揭示禅宗诗歌所蕴含的佛心、禅韵、诗情。冷静的思索与灵性的感悟铸成了一把理性悟性兼具的“切玉刀”,对禅宗诗歌进行了游刃有余的解析,使得本书既体现了理性的深沉又具有诗性的飞扬,使内质外美相兼顾,将诗情禅思一担挑。
三、搭建了研究架构。唐代禅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研究唐代禅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维度。鹏宇博士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搭建起唐代禅诗研究的架构。第一章唐代禅诗的佛禅思想,分析了万法唯心、缘起性空、修行方法以及修行境界四个方面,探讨了禅宗思想如何提升了禅诗的思想高度和思辨程度。第二章唐代禅诗中的佛禅譬喻,分析了佛性永恒喻、诸法无常喻、世事虚妄喻、调伏妄心喻四大喻象系列,揭示了禅诗譬喻的佛学内涵和哲学象征。第三章唐代禅诗的禅悟境界,分析了超越思量的直觉境、空灵寂照的现量境、相互含摄的圆融境、俯仰皆真的日用境,探讨了唐代禅诗的禅悟境界。第四章唐代禅诗的审美价值,分析了唐代禅诗宁静淡远的清幽美、安住当下的自在美、悠然神远的无言美三种美学范式,揭示了唐代禅诗的审美内涵。本书从唐代禅诗的佛禅思想、譬喻体系、审美境界、审美价值四个角度切入,从整体上对唐代禅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系统透彻地把握禅诗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构成了对唐代禅诗的较为完整的、多维的阐释。
鹏宇博士从我研治古典文学,对我的“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艺术》)研读颇深,时有心得。本书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上,也充分汲取了我的研究精华。作者在论文写作伊始时,虽然觉得难度很大,却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写作。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喜见禅诗研究衣钵相传,后继有人,这是作为一个导师感到最为欣慰的地方。
唐代禅诗是唐诗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华的审美境界、优美的文学表现,具有崇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部著作是唐代禅诗研究的可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树立起唐代禅诗研究范式的意义。它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唐代禅诗的研究,推动唐代禅诗研究朝着其本身所应当朝向的方向发展,朝着其内在的理路所朝向的方向发展。当然,由于禅诗研究具有跨界交叉综合的特质,涉及宗教、禅学、文学、诗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驾驭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虽然作者汲取了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力图在立足禅本义的立场上,对唐代禅诗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但从呈现的成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改进的地方。我相信,假以时日,在内容的深度挖掘、词语的精准表达、结构的丰富完善等方面,都会有进一步的拓展。我衷心地祝愿鹏宇博士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在唐代禅诗研究之路上锲而不舍地深耕细作下去,为唐代禅诗研究乃至中国诗歌研究做出可喜的贡献。
言生禅人
庚子桂月,于佛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