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在看守所、劳教所、女子监狱,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女犯们痛哭流涕的情形。在丧失了自由之后,女性丧失了的天性开始在一个特殊的天地复苏,对亲人的思念如毒蛇般撕咬着她们天性犹存的心灵——她们本应该在健康的世界里享受生活。

女性犯罪问题,业已成为当前危害家庭和社会稳定的痼疾。《脂粉脸谱》一书就是以纪实文学的形式,集中探讨了这类人群走向沉沦的心路历程。依我看来,书中所披露的女性犯罪的个案远比一大堆由社会学家所作的分析,或由专家们所写的长篇理论更易于理解。这些对女性犯罪的个案调查报告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将之公诸于众,却会使广大的民众了解到:从今天日益严重的各类女性犯罪问题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社会以至家庭本身所酿成的悲剧。有些令人发指的罪行,竟然产生于我们每天置身其中的家庭、学校或工作岗位上。对一些刑事罪案的深度调查使我感受到,在这些女犯撕心裂肺的痛苦背后,在冷冰冰的卷宗里,隐藏了太多我们应该知晓却尚未知晓的事情——女性罪犯的身边往往伴随者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不合人情的住宅条件、远不充分的娱乐场所、父母之间关系的破裂、金钱和物质欲望的诱惑、感情的欺诈、家庭的暴力,等等。现代社会转型、价值观的冲突、社会对于家庭的疏离以及普遍的孤独情绪等等,都是促使她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因素。

这些女性罪犯特别敏感,她们的感情十分脆弱,可同时却又充满着自尊。就总体而言,她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打工妹,她们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在饱受城市歧视、欺诈的同时,也饱受对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侵犯。她们所寻求的无非是她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做人的尊严和平等的感情。

也许有的读者为了自我宽慰而认为本书所披露的个案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现象而已,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边缘现象罢了。对这种读者,我可以直言相告:女性犯罪,以及由此产生的副作用——家庭的破裂、社会道德观念的滑坡等早已成为一种遍地蔓延的疾病。可是,为什么人们对这些祸害没有足够的认识呢?大量女犯的忏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释:在那些了解内情的部门当中——其中有一部分是官方机构(诸如司法机关、社会保障机构、医疗卫生部门),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刨根问底,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因为家庭暴力、婚外情所导致的故意杀人、严重伤害等暴力犯罪愈演愈烈。有些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问题出在我们的社会管理部门的触觉不够灵敏,特别是生活在这些已成为罪犯的女性周围的冷漠人群——对于这些失足女性的痛苦、绝望以及她们的生活方式,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因此,这里所探讨的不仅是一个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社会各个层面对女性犯罪问题的态度: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来正视这个不幸的社会问题,因为我们本身对此负有主要责任,无法开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犯罪问题并不只是反映这些女性社会化的失败,也反映了我们没有给予她们人间真正的温暖。事实上许多女性之所以沉沦到吸毒、卖淫、敲诈勒索等犯罪者的行列,这完全不是她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她们与周围人群所形成的非正常的条件,导致她们只好走上歧途,另找出路。

这就是这份让人感到不愉悦的调查为我们所提供的第一个教训:一个人的堕落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家长、亲戚朋友、领导(对于未成年女性来说,还包括她们的师长),完全可以通过许多征兆察觉出来,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为避免悲剧的发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个教训:应该健全我们对于各类犯罪,特别是弱势群体犯罪的预防机制;这种机制越健全越好,越迅速越彻底越好。满足于把犯罪者监禁起来——这是一种目前广为流行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犬儒主义的做法。不管对女性犯罪的防范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作为立志建立小康社会的国家必须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参与这一工作。

特别应说明的是,我们并不缺乏预防、打击和感化犯罪者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让这些失足者从堕落的深渊重新爬上来。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感化的过程往往要比失足者堕落的过程还长得多。要想完成这项工作更非易事。例如,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仅仅通过所谓加大打击力度就能奏效的。了解这些女犯堕落的真实缘由,她们的自我叙述要比那些所谓的专家分析研讨会更有说服力,更能使我们了解到在歌舞升平光环下的各类犯罪等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何等的地步。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这本关于女性犯罪的调查,有着较为积极的价值。

这些文字当然不是学者书斋里的坐而论道,在本书中,作者力求用平实的语言、纪实的内容、冷静的分析,和你一道研究和关怀日益严重的女性犯罪问题。

愿更多的女性以沦落的同性为鉴,用合乎道德、法律的方式呵护、创造美丽快乐的生活。苟能如此,家庭幸甚,社会幸甚。

正如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献所揭示的,当前中国女性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2%左右,而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犯罪增长很快。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约占整个犯罪的6%~7%,现在则高达10%~20%。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几年内,我国的女性犯罪还会继续上升,这个态势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在先前出版的一系列个人作品中,我对女性犯罪问题作了或多或少的探讨,在这本书里,我继续以个案调查的形式多侧面探讨女性犯罪复杂的心理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我接触的数百个案中,我渐渐地感到导致女性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18个案例是从800余案例、上千万字的提讯笔录、数百万字采访札记整理而成的,可以说是对城市女性犯罪较为真实的描述。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所有的犯罪的女性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我也知道,本书只是写了其中很少的部分,她们只是同期在北京市监狱、看守所、劳教所的数千在押女犯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我要说,正是这很少的一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代的沉沦起伏。

值得说明,并需要表示感谢的是,在北京市检察机关的大力支持下,我有条件接触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并就其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女性犯罪个案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

这本书是我采写的第八部纪实作品。它的特点是在个案的叙述中尽量用平实的语言、素描的手法,为我们的读者展示女犯的心灵世界,以便更充分地剖析其沉沦的心理动因。在每个(类)个案的描述中,也加入了作者的简要评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书中对所涉女犯的自然情况均作了技术性处理。部分案件中人名、地名等采用了化名,请读者鉴谅。

在写作的过程中,许多新闻界编辑老师朋友给予了不少帮助;作家阿宁对文字结构等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并为本书的成型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家仲白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进一步介绍了本书的意义;北京等地公检法和新闻界、学术界的朋友们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给予作者调查采访上的方便。在此深表谢忱!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予和帮助,能顺利完成是很难想象的。为了不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这多少是个遗憾,但我心中对他们永远感激。

最后,特别是要感谢知识出版社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作者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