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 董杰昌主编
- 3060字
- 2025-02-22 16:02:37
第三节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民营医院发展新机遇
我国的民营医院已经从求生存阶段进入求发展阶段。结合国家医改政策及我国社会经济状况,民营医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主动纳入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分级诊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首次为分级诊疗工作提出16字方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这是国家层面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大举措。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10月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参加医联体建设,鼓励民营医院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康复、护理等机构参与。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通过设置不同报销比例等措施推进分级诊疗。
我国的医疗资源一方面存在紧缺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医疗资源服务供给和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迫切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整合。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不能只依赖公立医院,必须吸纳民营医院加入分级转诊体系,实现“公私互补、错位竞争”,真正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做好分级诊疗与社会办医政策的有效衔接、融合、互补,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二、医疗联合体
医疗联合体是分级诊疗实现的重要路径。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农村医供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把大医院医生引到基层。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医联体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医疗资源不足的边远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建立健全医联体组织管理和协作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做好以需求为导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内部双向转诊机制。同时,确保医联体内优质医疗资源上下畅通,将人员配置、薪酬分配、资源共享等统筹协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实现诊疗信息共享共用。进一步将政府办医主体责任落实,积极探索多种付费方式,完善人力资源保障和奖励激励机制。
以上举措都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为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供便利医疗服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三、医养结合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于2018年2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升至2.4亿,占比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亿,占比11.4%)。中国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1—2015年期间,60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每年增加883万人,差不多相当于两个新西兰的人口总数。
“医养结合”是一种受到中国老年人口认可并拥有巨大潜在需求的养老模式,它将医疗护理与养老相结合,打造医养一体化服务体系,为老龄人口提供高质量的全方位医养护服务,减轻老年人和家庭的负担,释放更多社会劳动力。这是老龄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人类不断追求生活品质、提高生命质量的客观需求。
政府对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重点强调了“医养结合”“中西医并重”“多元发展”等内容。推进医疗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二者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相互配合实现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从而做好老年人的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促进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专科护理院、老年专科医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专科医院、老年专科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研究制订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体系专项规划,形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安全便利的养老健康服务体系。
政府应通过资金筹资、政策制定与引导、行业监管等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医养结合政策推行,而民营医院可以参与机构建立、服务提供等内容。对民营医院开展老年患者医养结合服务,应树立为老年患者服务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医保报销方面开设绿色通道,为就诊的老年患者建立档案,及时掌握老人们的健康状况,需要给药的可门诊开药,让老人病情得到及早控制,有效缓解危重病情的发生。政府在医保定额、病床周转、财政补助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
四、互联网医疗
2015年,“互联网+”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为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医疗卫生现代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指明了方向。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互联网+医疗健康”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医疗行业也受到冲击,未来医院、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线上医疗等新鲜词语层出不穷,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民营医院在利用互联网医疗等技术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医疗模式融合的速度将加快。这将使传统的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出现较大的分化,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全面转型升级,部分坚守基层、低端服务,部分自生自灭。总体上,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以及电商业务的发展阶段,医疗产业前期高投入和高风险特性对融入互联网和电商业务的医疗机构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据艾媒咨询《2016—2017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研究报告》,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用户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第四季度接近3.0亿,与2015年相比,增长16.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在线问诊咨询业务的创新突破可能性减小,行业内同质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慢性病管理等细分领域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定用户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
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为广东省网络医院,建立于2014年1月。2014—2016年期间,中国成立的互联网医院仅有5家,而在2016年,新建互联网医院超过25家。国内互联网医院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本院有限医生提供的“网络医院”服务;二是互联网公司主导型,并结合其医疗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互联网医院的发展,面临着医疗机构信息沟通受阻、商业模式不明晰、医保障碍等三大问题。“互联网+医疗”不是简单的“医疗+互联网”,它利用互联网特点,开创了新的经济形态,创新了医药服务的细分领域中的存量和增量。
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改善,环境改变,导致医疗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医疗模式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已经不能解决庞大的医疗需求。“看病难、看病贵”是世界性医疗服务中的难题,矛盾焦点多集中于优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就医流程的繁杂、患者及家属往返医院艰辛等。互联网医疗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缩短时空距离、扩大诊疗范围,成为实体医疗的强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