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上丝路,构筑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国海洋大学推进东盟科教合作实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9年2月18日,教育部与山东等4省市在京签署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以推动相关省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东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和优先地区。目前,中国就持续加大对中国—东盟科教合作制定了细致的支持计划和项目。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第19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应以教育和旅游合作为优先方向,进一步拓展合作内涵,丰富交流形式;中国政府设立“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奖学金”,面向东盟10国提供1 000个奖学金名额。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长期以来,学校重视和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东盟地区又是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合作区域,合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10余所科教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16年学校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与东盟国家科教机构的合作是学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平台。

▲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与东盟高校签约仪式

在国家战略和学校战略背景下,学校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与泰国农业大学和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共建了“中泰海洋与水产中心”(简称“中泰中心”)和“中马海洋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马中心”)。中泰中心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体,中马中心以科技合作和产业推动为两翼,形成了“一体双翼”发展模式,聚焦海上丝路,助力东盟合作。在此基础上,2020年学校申报山东省与东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建设并成功获批,形成了集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产业推动和教育智库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合作平台。

一 做法与特色

1.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中泰中心的重头戏。2017年12月中国海洋大学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签署《KU—OUC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实施指南》,从2018年开始面向全球招收来华硕士留学生,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和东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协调统一,具有全球视野,能够参与水产行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项目的生源地以东盟国家为主,辐射全球。项目的培养模式是中泰联合培养,留学生在中国海洋大学和泰国农业大学共同注册学籍,中泰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双方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双方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考核学业成果。

项目学制三年,实行“2+1”模式,即一年在泰国农业大学学习,两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习。设立项目组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委会会议,讨论实施指南的事宜。项目实施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方面精选了学科水平名列全国前茅的水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医药学院;泰国农业大学方面精选了水产学科泰国排名第一的水产学院。项目授予学位类型包括农学硕士(水产学院)、工学硕士(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理学硕士(医药学院)三种,既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又提供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选择。项目配备了精良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均为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业务能力突出、具备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项目定期举办师资交流与培训,通过培训班、学术报告、联合授课等多种方式提升中泰教师的教学水平,增进中泰教师的互信合作。项目为留学生专门开设了跨学科的全英文课程体系,包括必修公共课5门、必修专业课4门和选修专业课7门,其中一些课程还联合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外籍教师合作英文授课,以保证课程的高效高质。泰国农业大学认可中国海洋大学的课程学分。项目的质量保障贯穿于项目实施全程,尤以严格把关培养环节和毕业条件最为突出。双方导师就学生的修课情况、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环节和实验进展等每一个培养环节都会进行定期检查和确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修满必要的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的任务,在同行评议期刊至少发表1篇英文文章,论文答辩经中泰联合答辩委员会审核合格,即可申请中国海洋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学生回到泰国农业大学完成相应的毕业要求,申请泰国农业大学的硕士学位。在经济资助和后勤保障方面,中国海洋大学为项目优秀留学生积极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的各类奖学金,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各种咨询和指导,有力地保障了留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

2.科技合作和产业推动

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出口。因此,科技合作和产业推动也是两个中心的工作重点,中马中心更侧重于发挥这两项功能。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心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邀请短期访问学者和出国访问等形式增进相互了解,深化交流成果。中马中心和中泰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以增进业务上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科技合作打下基础。2016年学校加入“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并在该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教育论坛活动。2018年,中泰中心申报的“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计划—“基于中—泰海洋与水产中心的引智计划”项目获批,邀请泰国和马来西亚的13名水产、食品和海洋生命领域的专家来中国海洋大学短期访问。双方通过学术报告、联合授课、实验室参观、基地和企业参观,以及开展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深度交流,夯实了合作基础,为之后推进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KU—OUC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开学典礼

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心通过合作科技项目,组织科技论坛,建立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科学考察,以及联合发表科技成果等形式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科技合作。2014年,学校参与了第一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的申报工作。2016年,中马中心成员借助“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向科技部申报了“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个中心成员与东盟合作机构的学者联合参加南极、北欧和东盟科学考察。此外,两个中心还借助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合作、学校与东盟国家学者联合发表学术成果等,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海洋大学与东盟教育科研机构的科技深入合作。

▲ 东盟国家专家短期访学期间与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开展学术交流

中心以科技合作促产业发展,通过产业技术平台创建、信息和数据共享、产业技术指导和产业技术培训的形式实现互惠共赢。2015年中马中心成员申报“中国—东盟海洋教育培训中心”。2017年,中泰中心成员加入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组织的“中国参与APEC海洋和渔业工作网络”,积极组织科技培训活动。2020年,学校成立“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另外,中泰中心和中马中心的学者还通过与东盟国家共建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科技攻关等形式实现产业信息和数据共享,推动产业的互利共赢。

▲ 东盟国家专家短期访学期间与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3.人文交流和认同

人文交流是夯实中外关系和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中、泰、马三方每年通过互访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中泰中心的硕士双学位项目为留学生特设汉语、中国概论等通识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项目为每一位留学生配一名中国助教,助教除了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外,也肩负着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任务。学校还定期举办中国美食、中国茶文化、中国传统戏剧赏析等活动,在让留学生感受异国他乡的温暖的同时,逐渐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进而爱上中国。

本项目的特色体现在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和特色合作模式上。海洋和水产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特色专业,也是立校之本。水产学科以“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而闻名,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优势,在教育部开展的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均位列全国之首。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变革,全球水产界急需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能够参与水产行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中国和东盟地区尤其如此。本项目以此为突破口,携手东盟国家,联合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特色专业的特色人才。在合作模式上,突出的是海外联合培养,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体,以科技合作和产业推动为两翼,以文化认同为引领,形成“一体双翼”式创新模式。

二 成果与创新

1.国际化人才海外联合培养

自2018年至2020年,KU—OUC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已从东盟国家招收了3届共32名项目学生。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项目一度进展缓慢,但中泰双方积极协作,携手应对,通过线上授课、线上指导、更换实验材料、邮寄实验样品和试剂、将实验移至泰国农大开展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留学生学业的推进。至2021年6月,中泰双方师生已合作发表同行评议期刊论文4篇,有4名留学生从中国海洋大学顺利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该项目是学校探索国际化人才海外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为学校今后布局南海组建“一带一路”研究院,提升开放合作办学能力,实现引领国际海洋科教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学校举办“中国—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校长论坛暨海洋与水产科技研讨会”,来自中国和东盟8国20余所科教机构和国际组织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巩固和拓展了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教机构的合作,开启了中国—东盟海洋和水产教育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此外,学校充分发挥两校的学科优势和水产资源的地域优势,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UNESCO—IOC/ WESTPAC)、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NACA)联系对接,欲将合作平台打造成为东盟渔业领域国际人才培养基地。

2.东盟科技合作

人才培养需要以科技合作为支撑,科技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入点和质量保障。2014年中国海洋大学参与的第一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成功获批。2016年中马中心成员申报的“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得认定,重点与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政府和相关组织开展海藻优良品种与种苗繁育、养殖病害控制与健康养殖技术的合作,建立了集人才培育与技术培训、联合研究、技术转让与示范、企业对接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2017年至今,中马中心和中泰中心与东盟国家每年组织2—3次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围绕海洋生命、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领域开展研讨和合作,聚焦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与种业工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岸带开发等多个方向,师生联名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这些科技合作成果既为人才联合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推动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3.产业推动

人才培养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出口。2015年学校申报的“中国—东盟海洋教育培训中心”项目获外交部、教育部批准,并启动了第一个项目—“亚洲海洋管理与蓝色经济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项目”,至今已开展了3次科技培训活动。2016年中马中心科研人员主导的“海洋藻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藻类产业为纽带,汇聚国内政策性支持、行业发展需求,融合资源和技术,与印尼南苏拉威西省政府、印尼海藻协会、东盟国际组织以及高校等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共同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园区,把富有中国智慧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应用于印尼,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共同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园区,最终提高海藻工业原料保障能力和品质,提升区域产业效益。2018年中泰中心举办“2018 APEC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班”,吸引了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11个国家的50余名渔业相关的各界人士参加,就各国共同存在的渔业资源养护、气候环境变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达成了共识。2020年学校水产学院成立“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汇聚了国内外27所高校、15家企业、7个科研院所和协会组织,涵盖了我国水产教育、科研、产业最主要的优势力量,共享专业建设和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协同创新,引领带动专业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为人才提供了就业、培训、锻炼和提升的平台和机会。

▲ 中国—印度尼西亚海藻科技与产业合作

三 经验与总结

1.走特色路线,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

水产是中国海洋大学的特色专业,在全国拥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如火如荼、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层出不穷的今天,学校坚持走特色路线,充分发挥水产学科的优势,利用错位发展,推动水产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成功的前提是合作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需求、恰当的切入点和学科的优势互补。中泰双方有大力发展渔业的共同目标,有对水产国际化人才的共同需求,海大水产学科的优势与泰国农大呈互补关系,再加上中泰文化又有相通之处,因此使KU—OUC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成功的关键是学校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学校行政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机制,以及教师对项目的认可和投入。中国海洋大学对KU—OUC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以科技合作和产业推动为两翼,让国际化人才培养开花结果,助力东盟水产教育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中泰中心和中马中心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大学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实施KU—OUC硕士研究生双学位项目时注重与科技和产业相结合,以产业现存问题为科技攻关课题,以科技课题攻关为人才培养的载体,以科技攻关成果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让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国际化人才培养助力东盟合作。

中国海洋大学依托中泰中心和中马中心两个支柱,支撑起与东盟科教合作的国际平台,以“一体(人才培养)双翼(科技合作和产业推动)”模式,聚焦海上丝路,推进东盟科教合作,构筑海洋命运共同体。

撰稿: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与东盟交流合作
研究中心,李景玉、李琪、汪岷、宋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