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颈椎病

【概述】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累及周围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属中医学“项痹”“眩晕”等范畴。

【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与伏案久坐、跌仆损伤、外伤侵袭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等相关。病位在颈项筋骨肌肉,与督脉、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筋骨受损,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辨证注意点】

1.明确诊断

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确立颈椎病的诊断:

(1) 具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 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改变;

(3) 有相应的影像学依据,即影像学所见能够解释临床表现。

2.鉴别诊断

颈椎病由于病理改变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被累及的组织各异而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通常将其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混合型六种类型,需鉴别诊断。

3.辨证

根据兼症,可分为风寒痹阻型、劳伤瘀阻型、肝肾亏虚型。

【辨证思路】

一、辨证

风寒痹阻型:颈项、肩臂疼痛,放射到前臂,手指麻木,疼痛与气候有关,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苔薄白,脉弦紧。

劳伤瘀阻型:多有外伤史或久坐垂首等职业颈部过劳史,颈部僵痛,劳累后加重,舌紫、瘀点,脉涩者。

肝肾亏虚型:颈部酸痛同时伴有头晕目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选穴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胡某,男,55岁,工程师,颈项反复疼痛4年余,加重1周,伴右上肢麻木疼痛。查体:C5~7夹脊穴压痛、放射痛,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椎间隙变窄。C4~7骨质增生。

第一步:患者反复颈项疼痛伴右上肢麻木,故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第二步:辨证型。患者职业所致,长期伏案工作,筋骨劳损,风寒痹阻与劳伤瘀阻并见。

第三步:治疗。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风池、大椎、阿是、曲池、手三里、合谷。1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

【常用针灸处方、经验穴及操作要点】

1.灸法

取相应病变颈椎夹脊穴、大椎、天柱、肩中俞、肩井。适用于寒证、虚寒证。每次选3~5穴,用艾条做温和灸,每穴5~7min;亦可用大艾炷施无瘢痕灸,每穴3~5壮。每日或隔1~2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耳针疗法

取穴:颈椎、神门、皮质下、肝、肾。肩臂痛加锁骨、肩、肘;头痛加枕、额;眩晕耳鸣加枕、内耳。患侧所选耳穴上严格消毒后,在敏感点以30号1寸毫针刺入0.2~0.3寸,每穴得气后留针10~15min,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2~3次,适当配合颈部活动。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或以揿针型皮内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每穴每日按压3~5次。

3.刺络拔罐疗法

在颈项部穴位上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1~2点,再拔火罐5min左右,使局部出血少许。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4.皮肤针疗法

按毫针刺法选穴或在颈项病变部用皮肤针循经叩刺,再拔火罐5min左右,使局部出血少许。每周1~2次,7~10次为1个疗程。

5.穴位注射疗法

选用3~4穴。复方当归注射液、丹七注射液任选1种,每次每穴1.5ml;亦可用甲钴胺注射液在病变颈椎旁或神经干进行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6.小针刀疗法

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在患者颈部标记阳性压痛点及索状物等进针刀点。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小针刀刀口线与神经、血管平行,针刀与骨面垂直。进针至骨面后,先纵行、后横行剥离,结节者切开剥离后出针刀,术后伤口用创可贴包扎,48h后去除。1周后未愈者,可再做1次。进针过程中以患者针感酸胀为好,如有触电感应将针刀提起或调转方向。进针刀勿过深,不可滑过横突骨面下,以免损伤神经和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