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面瘫

【概述】

面瘫(facial paralysis)是以口角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把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包括贝尔麻痹(Bell’s palsy)、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属中医“口癖”“口眼斜”范畴。

【主要病因病机】

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面瘫。

【辨证注意点】

1.诊断要点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

(1)症状:

病侧面部麻木感,额纹消失,皱眉蹙额困难;眼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或闭合不能,常有泪液积滞或溢出;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说话、笑或露齿时偏向健侧,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食物残渣易滞留于齿颊之间。可有头痛或头晕、眼干或口干、耳鸣或听力障碍。

(2)体征:

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皱额、蹙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

(3)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原因:

如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腮腺炎、腮腺肿瘤、莱姆病、吉兰-巴雷综合征、感染、肿瘤、骨折等导致的面神经异常。

(4)辅助检查:

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肌电图可作为面神经损伤程度的辅助检查。此外,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在发病后8~21天检测最有价值。患侧CMAP波幅下降为健侧30%以上的,可能在2个月内恢复;下降为健侧10%~30%的,在2~8个月恢复;下降为健侧10%以下的,一般认为是面神经不能完全恢复的临界值。

2.鉴别诊断

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相鉴别。周围性面瘫需鉴别贝尔面瘫或是亨特综合征,可根据低烧、“感冒”病史、耳郭、耳道、耳后红肿剧痛、耳道内疱疹、听觉过敏、耳鸣耳聋等症状、体征明确诊断。

3.辨证要点

根据兼症、舌脉象等分清风寒证、风热证、气血不足证。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1.常急性发作。

2.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3.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抬额、闭目、露齿、鼓颊。

4.部分患者病情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甚则出现面肌痉挛。

二、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

三、分清风寒证、风热证和气血不足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患者杨某,男,43岁,干部。左耳后疼痛三四日后,出现左面肌瘫痪不用,迄今10日。经医务室针治4次,未见显效,转来龙华医院。当时左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气,咀嚼食物滞留颊部,无高血压病史。脉浮滑,舌苔薄白。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首先明确诊断。患者左耳后疼痛三四日后,出现左面肌瘫痪不用,迄今10日,来诊时见左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平坦,可明确诊断为口眼斜,即周围性面瘫。

第二步:辨证。根据患者无高血压史,脉浮滑,舌苔薄白,可辨证为风寒证。

第三步:治疗。因辨为风寒证,治当祛风散寒,疏调经筋。

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

配穴:风池;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仰靠坐位,选用1~1.5寸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过程中每10min捻转行针1次,出针后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或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每次选用2~3组穴,交替进行,按照面神经支配面肌特点取穴,采用疏密波或断续波,将强度调至患者刚好能在电针辅助下活动患侧表情肌,活动5min。为避免疲劳,可间歇进行,每次共20min。

其他疗法:①艾灸法:每穴悬灸约5min(合谷穴双侧同时施灸),以皮肤潮红为度;②面部按摩:对面部穴位做放松按摩,约10min/次,每天1次;③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患侧耳后及面部,距离30~40cm,时间15min,热度以患者舒适为宜,每日1次;④穴位注射:1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注射液1ml,穴位消毒后,快速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缓慢注入0.5ml,每日1次。

【常用针灸处方、经验穴及操作要点】

1.朱汝功处方

①取穴:下关、太阳、阳白透鱼腰、攒竹、四白、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手法:平针法,针尾加电,留针20min。②取穴:下关、颊车、瞳子髎、阳白、攒竹、四白、地仓、翳风、鼻穿透巨髎;手法:平针法,留针20min,针尾加电。

2.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取穴规律

重视阳经,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太阳经为辅,具体经穴以地仓、颊车、丝竹空、水沟、承浆、阳白、合谷、迎香为主,同时依据经络诊察兼顾其他经脉及经穴。根据病程不同,应选取不同的针刺手法和辅助方法。早期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使用电针宜选取面神经同一分支支配穴位。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优势病种,临床疗效确切。针灸治疗宜早期治疗,越早越好。急性期可结合激素治疗,可采用足量、短期冲击方案。应结合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