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角度,推出并验证着一系列理论假说和框架模型,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第二语言学习/习得这一复杂的人类行为。正因如此,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根据理论框架分类,根据语言技巧分类等;其中一种是按照学习者学习或习得目的语的环境或地点分类。这种分类把第二语言学习者大致归为两类:自然环境学习者和学校课堂学习者。两类学习者的学习/习得过程有不少相通之处,但相异之处也很显著。对于自然环境学习者而言,目的语是日常生活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使用亦即他们学习或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习得是在一种有意无意的状态下进行。而对课堂学习者而言,目的语跟学校其他科目一样,是学习的目标,特别是在传统的外语课堂上,教师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教授语法、语音、词汇,学生目标明确地学习、练习、应用。

课堂学习者又可分为两大类:二语课堂学习者和外语课堂学习者。前者是指学习大环境所用的交际语言是目的语,比如在北京学习中文,而后者的大环境所用的交际语言不是目的语,比如在美国学习汉语。前者可以天天在课堂以外使用目的语,课内的交际语言也通常是目的语,特别是在学生母语背景不一的课堂上。由于有课堂以外的即时需要,这类学习者学习动力一般较高。外语课堂学习者没有这类先天条件,课堂以外听目的语、用目的语的机会几乎为零,机会一般只限于课堂,其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因人而异。目前,不少国家在一些学校设立了浸染式外语课堂,也即把二语课堂学习者的优势整合进外语学习者的环境中,用目的语教授其他科目,比如美国的“中文旗舰领航项目”,学生不仅在外语语言课堂上学习中文,其他专业科目也用中文授课,让学生尽可能浸染在汉语环境中。其他类型的第二语言课堂还有内容型课堂(如商业汉语、医学汉语)、远程教学等。无须赘言,不同课堂由于教师、学生、学习目的、学期长短、所处大语言环境等诸多变数而大相径庭,因此被Long(1980)称为“黑匣子”。但课堂上对所学语言特定的输入方式(教师、教材)、交际对象(教师、学生)、互动过程(师生、生生)、对语言形式的高度关注、语言实际交际功能性大大减弱等特质,似乎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针对这些规律的探寻以及它们对二语学习进程影响的研究正是基于第二语言课堂研究关注的主线,回答着二语课堂如何才能更有效运作这一基本命题。本书将围绕这一基本命题展开讨论。

从历史角度看,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几十年时间里,研究者关注的中心是语言输入、输出、互动对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影响,从不同理论视角(如认知学、语言学、社会文化学)加以阐释。多年来,尽管众多的研究者到二语课堂收集资料,探究二语课堂方方面面与习得之间的关系,但很多人的目的是解释二语习得进程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对自然环境学习者和课堂学习者并未特意加以区分。还有不少研究者把二语课堂研究与教学法讨论等同起来。把课堂研究独立出来,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分支,可以说是近几年的事(Hinkel, 2005)。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间,业界出版了几本颇具影响力的专著,如 Ellis(2012)的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and Language Pedagogy(语言教学研究与教学)、Nunan & Bailey(2009)的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第二语言课堂研究探索)以及 Loewen(2014)的 Introduction to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教学环境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等。不少业界百科类著作也都把课堂研究当成一个研究分支加以分析、总结、阐述(Ellis, 2009;Nunan, 2005)。

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整体二语习得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密切相关。如前所述,众多的研究者把课堂当成探讨二语学习者学习过程及习得过程的理想研究场所,其研究发现不但对整个领域大有裨益,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二语课堂与习得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书各章节会对相关研究加以总结。尽管很多在二语课堂实施的研究其初始目的不是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但研究者通过剥离、分析课堂方方面面对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正、负面影响,从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教学实践具体命题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另外,一些二语课堂研究者本身就是课堂教师,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就发现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再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讨论,研究结果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一些可直接应用到实践当中。一言以蔽之,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搭建了一个把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发展此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汉语学习者绝大部分是课堂学习者,课堂习得研究对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三十余年来经济改革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学习汉语成为席卷全球的热潮,海内外建立了数目众多的汉语教师培训班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硕士、博士项目,如何更深入地了解汉语二语习得进程,怎样更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如何根据汉语本体特点及习得理论编写针对性更强的教材,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在职和未来教师培训等,均是汉语二语研究界特别关注的话题。但据笔者不完全观察,与国际二语习得界相比,真正意义上的汉语二语课堂研究数量很少,理论阐述、研究范围、资料收集、研究方法等都存有不尽人意之处。另外,不少业内人士把课堂研究与教学法讨论等同起来,近年发表的一些研究综述文章也未把课堂习得研究成果进行单独讨论,对国际第二语言习得界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介绍也凤毛麟角,致使这一分支的研究基本呈空白状态。

本书的写作旨为填补这一空白做一铺垫工作。我是一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也是一名教材编写者和一线语言教师,对第二语言课堂研究的兴趣源于我的博士导师Rod Ellis教授。我20世纪末有幸赴美师从二语习得领域权威Rod Ellis教授,在他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与二语课堂教与学有关的文章,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证研究,博士论文的资料是回到中国收集的,由此对国内的语言课堂有了与此前不同的解读。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Temple 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明德暑期学校、美国海军学院教授汉语、中国文化和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并一直从事第二语言课堂习得研究,特别是汉语课堂任务教学法和语言形式教学法研究,并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可以说是对我过去十年研究的总结和延伸。

本书作为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系列教材”之一,将从理论框架、实证研究、教学实践等角度分析评介国际第二语言习得界过去几十年来对课堂研究的成果,探讨不同教学方式、课堂环境和任务条件对基于课堂的语言教与学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课堂语篇、师生/生生互动、纠错反馈、任务教学、语言形式教学、个体差异等,并在可能情况下结合汉语第二语言课堂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以促进海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的关注,为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初衷尽管如此,本人也竭尽所能,但因功力、视角、资料来源有限,错误疏漏定有不少,望同行不吝指正。

除开篇和结篇外,本书共分七章:

开篇主要交代写作缘起,介绍全书架构。

第一章对第二语言课堂习得研究做全面介绍,旨在为读者更有效地阅读本书做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铺垫。首先明确课堂二语习得研究这一领域的基本定义,以限定本书的探讨范围。之后将简要介绍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历史变迁,二语课堂习得研究历史,解读二语课堂的两大理论框架及用于二语课堂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章末将对汉语课堂二语习得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第二章到第七章从不同角度综述国际习得领域对二语课堂的研究。第二章重点讨论第二语言课堂语篇的特点,即早期研究者对当时称之为“黑匣子”的二语课堂的探索,包括Flanders(1970)的“互动分析类别表”、IRF三段式课堂话题链、二语课堂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语言特点。并提供三个有关美国汉语教学的案例,供读者讨论思考。

第三章从互动假说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语言输入、语义交际以及语言习得方面的关系。第四章综述课堂任务研究的理论发展,任务实施变量对语言流利度、复杂度、准确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种类的课堂任务与语言产出的关系等。最后对反对任务教学的声音做简要总结。

第五章和第六章讨论二语研究领域对课堂语言形式教学的研究。第五章首先讨论与课堂语言形式教学有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然后讨论不同语言形式教学对教学效果及二语习得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最后重点总结课堂语音、词汇、语用教学研究。第六章围绕二语课堂纠错反馈这一话题总结业界对这一课堂现象的研究发现和不同阐释,特别是对重述纠错这一课堂使用最多的纠错方式的激烈争论。

第七章是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与二语习得关系研究的总结,包括学习动机、语言天赋、学习焦虑感、学习策略等,在某种程度上解读了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效果有好有坏,为什么同样的学习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的困惑。

结篇就贯穿各章的重点问题做概括性总结,并对汉语课堂二语研究做综述总结。

各章以导读开篇,为读者提供该章相关背景知识、内容介绍和框架结构,希望读者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性、互动性阅读。各章以内容总结、思考题及阅读推荐结篇,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该章内容,并希望读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各章讨论内容对自身教学环境或研究方向进行深层思考并付诸行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小范围的课堂研究,有兴趣的读者还可根据推荐书目进行深度阅读,为今后研究做理论层面和方法论方面的准备。

本书目标读者为相关研究人员、第二语言专业学生、第二语言课堂教师及对第二语言课堂有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