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基于强化城乡特征的单元最大尺度

乡村是否应该通过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方式来逐渐转化为城市模式,在当前学术界有着激烈的争论。在乡村的村落和人口基数庞大的背景下,城市化的确是快速解决乡村居民生活环境问题、改善生活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范围、便于推行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样难以估量:城镇化让乡村居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但耕地这种决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生产要素却不复存在,迫使更多乡村居民涌入城市打工,导致城市人口剧增,乡村却被闲置,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普遍,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强化城乡特征正是基于对这一背景的考虑而提出的,乡村应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条件,恢复其原有的生产生活面貌,并进行优化,这才是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的有效措施。

乡村独特的资源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度分散的住区布局。乡村住区呈现出以农田和自然地貌为底,高度分散的点状独立单元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特征,居民点适度合并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特征。第二,对自然环境的良好适应。我国乡村聚落种类和数量庞大,虽然形态各异,但都能依靠特定地形、水源、气候等自然地貌延伸发展,体现了对自然良好的适应能力。第三,发达的自身消化能力。乡村的延续离不开其自身的消化能力,农田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分解人居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有机废物,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养分,更是清理废物的有效方式。

比较城乡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是乡村的核心特征,千百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的面貌完全在该特征的引导下不断改进和完善,也使得当前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聚落风貌完全顺从该特征进行发展,如若轻易将城市格局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去,便显得与乡村特征格格不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留乡村特征,是乡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重点遵循的原则。纵观中国历史上建镇制度的整个历程,这种特征在乡镇和村庄层面保留的最为完整,而上升至县城层面则弱化很多,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得以延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为了保留乡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遵循其原有的乡镇建制模式及其建镇规模,而乡镇则是乡村聚落形态能够满足的最大尺度单位。

对此,我们收集整理了2014年度山东省各地级市发布的相关数据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表3.1),最终得出山东省各个乡镇的平均面积为93.03平方千米,以该面积为圆,则该圆的半径约为5.5千米。因此,基于强化城乡特征的最大单元尺度,其单元单位为乡镇,单元面积为93.03平方千米,单元半径为5.5千米,人口规模为245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