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实践背景

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今已有一段时间,而当前的实践过程可以总结为两种形式:第一,将成熟且完善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直接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去,完全模仿城市住宅小区进行建设,忽视了乡村在资源环境、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文化习俗等方面上与城市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图1.1);第二,针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局部改造,利用廉价易行的处理方式来保持乡村的村容村貌,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厕所改造等局部改造措施(图1.2)。这些实践虽然能够缓解乡村人居环境问题,却不能引导其可持续发展。另外,对山东省一些农村新型社区的初步调查显示,空间模式雷同化和单一化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民上楼而设施未上楼、居住城市化而产业农村化等方面上,初步证明城市人居环境模式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行不通。

图1.1 山东省淄博市北旺庄农村社区

图1.2 农村改厕工作中的三格式化粪池

乡村的根本特征在于对农业的强烈依赖,农业在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各层面中扮演着根基性、全局性和关键性的角色,是乡村人居环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当前的学科划分体系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属于建筑规划专业研究范畴,研究视角集中在乡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与居住形态上,缺乏对农村资源环境状况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入了解和认知,因此很难提出有效的关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学术理论。

但是有关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却存在已久。为了协调现代农业生产中农民与农业之间的关系,降低机械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经济领域的学者基于循环农业理论提出了生态农村的概念,期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统一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达到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视角差异过大,该理念主要是针对乡村居民的“农业生产区”和“食物供给区”进行研究,缺少对“居民生活区”的探讨,因此在建筑规划专业学术领域难以引起重视。

农业生产与人居生活是乡村人居环境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虽属不同学科研究范畴,但若要提出适宜的学术理论来指导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就必须将这两大部分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