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挽乾坤
岳飞:半生峥嵘风波绝
在游人如织的杭州西湖,有这样一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它依山傍水,朱红色围墙穿插在苍翠草木之间,织就一幅风景醉人的画卷。离离墓草映栖霞,清风伴月写丹心,它就是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王庙。全国各地有不少岳王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这背靠栖霞岭、南接曲院风荷的杭州岳王庙。若走进庙中,面对森严庄重的岳飞像,想必你的心中也会响起那首熟悉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崇宁二年(1103),也就是宋徽宗与蔡京在包括杭州在内的全国各地竖立起元祐党籍碑的那一年,岳飞出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的一个普通农家。因家境贫苦,岳飞自少年时起便常在家中务农,因此养成了健壮的体格。岳飞最初的工作是在权贵家中当庸耕、在市场上当游徼,实在走投无路,才应募充当军队中没有编制的、危险的敢战士。如果没有发生悲惨的靖康之难,岳飞或许没有多少社会垂直流动的机会,也不太可能有机会与江南岸的杭州相遇。
名扬天下精忠旗
【绍兴三年至六年:临安行宫】

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军事前线的武将,岳飞与临安的直接接触,还要从绍兴三年(1133)开始说起。这一年,距离岳飞应募从军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岳飞先后在刘韐、刘浩、宗泽、张所、杜充等人手下任职,辗转多地作战,屡立战功:建炎二年(1128),岳飞率军参加滑州(今河南滑县)之战;建炎三年(1129),岳飞在开封府击破王善、张用,后又在九里冈击破李成;建炎四年(1130)四、五月间,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从而击破了金军在江南仅存的立足点,为南宋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同年,岳飞又受命配合张俊大军平定叛军戚方,大获成功;绍兴元年(1131),岳飞在江、淮间用兵,再破李成;绍兴三年(1133),平定了吉州和虔州的叛乱……对外抗金、对内平叛,岳飞的这些赫赫战功,既为他积累了更多的军事经验,也使他迅速成长为一位成就卓著的军事将领,得到了南宋朝野上下的关注。
绍兴三年(1133)春,高宗遣人赐予岳飞金蕉酒器,召岳飞赴行在临安府,但因江西地方盗乱尚未肃清,岳飞未能即刻动身。八月,在岳飞平定吉、虔之叛不久,朝廷再次召岳飞入朝。于是,岳飞令军队驻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与长子岳云一起出发前往临安。岳飞一行于九月初到达临安,很快就受到了高宗的接见。
《宋史·岳飞传》记载,当高宗还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时,岳飞就通过上司刘浩的引荐得以在河北大元帅府面见康王。那时,康王还命岳飞去讨击贼人吉倩,补承信郎。一个小小兵卒竟会得到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的接见,这实在令人难以相信。绍兴三年入朝不仅是岳飞第一次来到临安,也应该是岳飞和高宗第一次见面。
临安行宫在凤凰山下,由过去的杭州州治改造而成,房屋简陋,空间狭小。君臣交谈之间便也说起了房子这事,高宗提出要赐予岳飞宅第,岳飞坚决推辞:“敌未灭,何以家为?”高宗又随口问起天下何时太平,岳飞慷慨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此次接见,高宗对岳飞的战功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为表嘉奖,高宗除了赏赐岳飞衣甲、金带、战袍、弓箭、刀枪、战马等物品,还授其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的官职。高宗亲手写下“精忠岳飞”四个大字,令人制成战旗赐给岳飞,以表彰其为国征战之忠心。对于年方十五岁的岳云,高宗也授予了保义郎、閤门祗候的官衔,尽管岳飞认为岳云目前并未立下寸土之功,不应该得到如此赏赐,但天子之令,终于是不得不从。

风光荣耀的背后,岳飞还是感觉到高宗的别样企图。一方面,高宗让岳飞此后多多注意为伪齐效力的主将李成,称如果李成愿意归国效力,就让他做节度使。一位叛逃归降的武将尚且能得到节度使之职,而为南宋征战沙场的岳飞与诸将士却抵不上一位叛徒,这委实让战场上拼命的将士们心里不舒服。另一方面,高宗提醒岳飞醉酒误事,这是因为岳飞曾因醉酒痛打了江南兵马钤辖赵秉渊,被人弹劾目无军纪,而今高宗再次提起,也是为了敲打岳飞,让其明了是皇恩浩荡,才不追究他此番过错。
真正令岳飞一战成名的是绍兴四年(1134)岳飞第一次北伐,在与伪齐的战争中收复了襄汉六郡。深居临安皇宫之中的高宗听闻捷报,喜不自胜:朕一直听说岳飞行军很有纪律,没想到能破敌如此啊!大喜之下诏封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三十二岁的岳飞成为南宋最年轻的建节武将。绍兴五年(1135),待前线战事结束后,岳飞自池州入朝。这时的高宗移驻平江府督战,听闻战事已经平定,也准备返回临安。二月,岳飞随同高宗一行从平江府出发,并于九日到达了临安。这是岳飞第二次来到临安。
此次入朝,宋廷先是论功行赏,不仅赏赐岳飞大量银帛,封其母姚氏为福国太夫人,又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充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但岳飞此行,更重要的任务是与高宗商讨如何平定湘湖杨么的事宜。绍兴初年,金人威胁与境内大寇未平,因此杨么这类小贼尚未得到宋廷的关注。但随着朝廷逐渐剿平大寇、杨么之部日益壮大,宋廷也认识到平定杨么的必要性。因此,在岳飞克服襄阳六郡后,高宗便下令由岳飞负责征讨杨么。岳飞受命筹谋,并上呈了《措置杨么水寇事宜奏》。但由于淮西战事吃紧,岳飞率军前去支援,所以平定杨么之事一时搁置,直到此时才得以复议。
二月十二日,岳飞被任命为荆湖南、北和襄阳府路制置使和神武后军都统制,招捕杨么,另有江西范振、湖南薛弼、湖北刘延年等负责随军的钱粮事宜,免除岳飞的后顾之忧;此外,朝廷还赐铜钱十万贯、布帛五千匹,用作犒劳士卒的费用。得到朝廷任命之后,岳飞很快从临安赶回池州,整顿军队发兵招讨杨么。最终,岳家军大破杨么,名扬洞庭,湖湘地区也恢复了往日的安定。
此战过后,岳飞凭借其过人的胆识谋略以及宽容战俘的作风,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老将张浚就赞叹这位年轻的后生:“岳侯殆神算也!”高宗派遣内侍千里迢迢地带来丰厚的赏赐,特赐手札奖谕“卿勇略冠军,忠义绝俗”,授岳飞为蕲州、黄州制置使,加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又加封荆湖南、北及襄阳府路招讨使。后来,杨么的残军大部分被岳家军收编,岳家军的兵力从三万之数陡升至十万左右,成为当时南宋军队人数最多、素质最高的军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抗金主力军队。
在奉命平定内乱的同时,岳飞始终不忘系在心头的大事:抗金胜敌,收复河山。岳飞的目光再一次望向了中原,他加紧联系北方抗击金齐的义士,希望能够联合南北之力,早日击退金军,恢复故土。因此,当太行山“忠义保社”的赵云、梁兴等人前来投靠时,岳飞非常高兴,当即上奏临安朝廷。绍兴六年(1136)正月,宰相张浚北上督战,岳飞同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都曾受召前往镇江府的都督行府,一同商议军事。这年二月,岳飞从镇江入朝,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临安,也是他主动请求的临安之行。高宗在内殿接见了他,还赐予飞金酒器。岳飞趁势向高宗建议,襄阳既已收复,应该设置监司,而且应该恢复襄阳府路的旧名“京西南路”,以表示不忘中原之意。高宗一一接受了建议,任命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公事,又下令表示对于湖北、襄阳府路知州、通判职级以下的官员,岳飞可以自行考察各位官员是否贤能,根据结果对其罢免或提升。
同时,在各地准备军事部署的张浚多次向朝廷上书举荐岳飞和韩世忠,认为他们二人是朝廷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才,并命令岳飞率军屯驻襄阳,以便等待时机收复中原。不久之后,岳飞得到朝廷任命,出任湖北、京西宣抚副使,兼武胜、定国两军节度使,置司襄阳府。这时的岳飞已经名满天下,高宗赐诏中甚至将岳飞比作汉朝大将韩信:“卿智勇兼资,忠义尤笃,计无遗策,动必有成,勋伐之盛,焜燿一时,岂止与淮阴侯初遇高帝比哉!”
显然,岳飞和高宗曾经历过一段非同寻常的君臣“蜜月期”。
抗金心志天不恤
【绍兴七年至十年:资善堂】
绍兴七年(1137)是岳飞和高宗关系微妙的转折点。
一年前,岳母姚氏去世,岳飞不等到朝廷批准报告就解官而去,高宗强令岳飞立即起复。七、八月间,岳飞第二次北伐,孤军奋进,利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大败伪齐,长驱伊、洛。这是南宋首次大规模的反攻,再次彰显了宋军的实力已非昔日一般孱弱,朝中上下一片喜悦。回到鄂州后,岳飞眼疾加重,一度卧床不起。高宗遣使赐药,手诏抚劳,其中有云“非我忠臣,莫雪大耻”,并传宣他至行在奏事。绍兴七年(1137)二月,岳飞入朝。但这时的高宗并不在临安府,而是在平江府。高宗在内殿接见了岳飞,岳飞密奏请正建国公皇子之名。建国公赵瑗是高宗领养在身边的宗室子,高宗听了这话心里必然不是滋味:你说的这些话虽是忠言,但你是手握重兵在外的将军,这不是你该说的。既然是密奏,这番君臣对话怎么会被人知晓呢?原来岳飞告退后,参谋官薛弼就进来了,高宗就说出了实情:“岳飞好像有些不高兴,你开导开导他。”而薛弼曾游于秦桧门下。岳飞扈从高宗驻跸建康府,官拜太尉、宣抚使兼营田使。这时,高宗对岳飞整编刘光世军队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就自解兵权,步归庐山为母亲姚氏守墓。高宗对岳飞私上庐山非常不满,对岳飞部将李若虚、王贵下达死令,如不能请岳飞下山,就与岳飞一同按军法处斩。李若虚等人苦劝六日,最后对岳飞哀告说,相公原来不过是河北一个农夫,难道真的想造反吗,如果执意拒绝复职,那我们甘愿受死,也就没有对不起相公的地方了。这年六月,岳飞赴建康府向高宗待罪。高宗对岳飞说,你之前的奏陈太轻率,但我很信任你,也没有生你的气,真的触犯军法自当处罚,但我决定恢复你的军职,并把恢复中原的重任交给你。岳飞还军不久后,就发生了张浚用人不当导致的淮西兵变。岳飞立即上疏请求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但高宗只令岳飞驻扎江州。
这一幕被秦桧看在眼里,他相信岳飞与高宗的关系已经破裂了。
绍兴八年(1138)二月,高宗自建康府返回临安府。同时,宋金对峙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金朝内部贵族斗争剧烈,又兼内部疲敝,无力攻宋,因此主和派占据上风,从而把持朝政。上年底,金朝两位副元帅率兵到开封府,假托伪齐攻宋之名,行废齐之实。同时,金朝还向南宋使臣王伦释放“和议”信号。王伦归朝向高宗奏报,此消息正是高宗心中所望,随即表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与金和议。为了促进此事,高宗任命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由秦桧专门负责与金和谈的有关事宜。
高宗许金和议之事,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认识到敌人此时力乏的岳飞自然主张趁机抗金,收复失地,然而高宗君臣冥顽不灵,面对岳飞屡次奏请出师的上书,一味拒绝,更将岳家军禁锢于防区之内,不允许其轻举妄动。此时岳飞已有所感,朝廷与金和议的方针已定,此次奔赴临安,不过是去接受最后的结果。绍兴八年(1138)秋,岳飞收到朝廷枢密院发来的札子,令其赴行在议事。此前,朝廷诏令韩世忠、张俊、岳飞赴行在奏事,岳飞迟迟未动身。面对朝廷催逼,岳飞无法,只得从鄂州出发,经江州、池州前往杭州,一路上书请辞,但高宗均回不允,并要求岳飞疾速赶往行在。面对皇帝,岳飞也只能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金人不可信,和议也无法持久,相臣为国事筹谋不力,可能会令后世耻笑。韩世忠也坚持反对和谈,张俊则依附秦桧。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到达临安后,受命去资善堂拜见皇太子,这让岳飞非常欣喜。资善堂是宋代皇子就学议政之所。绍兴五年(1135)五月,高宗命宰相赵鼎等人在临安行宫内选址建造书屋,建成了十六间书屋。高宗便以书屋为资善堂,同时进封贵州防御使赵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赴资善堂听讲。由于条件限制,资善堂偏僻狭隘,环境并不好,甚至地点也不固定。换言之,任何一座堂室,只要被命名为资善堂,就具备了供皇子读书、处理政务的功能。绍兴八年(1138)秋天,岳飞在资善堂拜见了十二岁的赵瑗。当时的赵瑗还并不是皇太子,吴才人宫中还有一个宗室子赵璩是他的竞争对手。到了绍兴九年(1139)三月,崇国公赵璩也赴资善堂听讲。至于岳飞所盼望的皇储正位、社稷得人,那要等到二十多年后了。
岳飞虽向高宗和朝臣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抗金心志,但却没能改变高宗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推行和议,高宗罢免了赵鼎、刘大中和王庶三人,而秦桧却得到了重用。宋金和议,在所难免;而岳飞的壮志,终是难酬。绍兴八年(1138)十一月,金朝派遣“诏谕江南使”张通古到临安议和,不称南宋为宋国,而称之为“江南”;不称通问(相互往来访问),而称诏谕。字里行间,金朝尽是居高临下之意。更有甚者,金朝要求高宗以跪拜之礼,面朝北方接受诏书。面对此等奇耻大辱,高宗竟然置朝野一片反对声于不顾,力排众议,并以为徽宗守丧为借口,派秦桧代为跪接诏书。至此,宋金和议达成,宋向金称臣纳贡,金则将陕西和黄河以南土地归宋,高宗生母韦氏得以带着徽宗、郑皇后和邢皇后三副棺柩回到临安。高宗为保和议长久,下诏令岳飞不得接纳来自北地的豪杰,凡是北来者,必须遣回金朝;而岳飞所派遣前往北地之人,也必须全部撤回。北方的抗金活动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岳飞又陷入了无尽的茫然。绍兴九年(1139)正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以庆贺和议成功。岳飞接到临安传来的赦书后,让幕僚起草了一份《谢讲和赦表》,其中有云“唾手燕云,复仇报国”,对朝廷加封的开府仪同三司官衔,岳飞再三辞让,在高宗威胁般的褒奖表彰下才不得已接受。
绍兴九年(1139)九、十月间,岳飞入临安。此前,岳飞曾委婉地劝诫高宗,金人不可信。果然在这次岳飞离开临安不久后,金朝内部发生动乱,主战派成功把持朝政,撕毁了宋金之间刚刚签署的和议。金军南下,攻势迅猛,南宋官员或逃或降,真正抵抗的人少之又少。危亡关头,朝廷任命韩世忠、张俊和岳飞率兵抗击金军。然而,正当岳飞大败金军、形势一片大好时,高宗却又再次反悔。绍兴十年(1140)六月下旬,参议官李若虚向岳飞传达高宗旨意:“兵不可轻动,宜班师。”七月,在岳飞率军进抵朱仙镇之时,秦桧上言,高宗连续下了十二道班师诏,措辞严峻,强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班师回朝,颍昌、淮宁、蔡州、郑州等地再次被金军攻陷,这对壮志北伐的岳飞来说无疑更增添了苦闷。这次入朝,高宗当面训谕岳飞:凡是做大将的人,当以天下安危自任,不应当像普通士卒一样纠结于功赏,至于朝廷,是肯定不会亏待了大将的,就像当初军情紧急之时,诸位大将都加封师保头衔,难道一定要等到你们立下功劳吗?若必待有功而后进官,这是对待普通士卒的做法。
面对山河破碎的北方故土和尔虞我诈的临安朝廷,岳飞非常失望,一再上书请辞归乡,不愿再处理军务。但是战事未平,高宗仍然不允。结果半年之后,岳飞就被召赴临安“杯酒释兵权”。
天日昭昭岳武穆
【绍兴十一年:岳飞宅/大理寺狱/风波亭】
在临安等待岳飞的是一场鸿门宴和千古冤狱。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赴临安。高宗一面在西湖为三人举办盛宴,日日用美酒和佳肴好生款待,另一面却听从秦桧的建议,以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明升暗降,解除他们的兵权。
岳飞心知,北伐已经是不可能了,因此他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舍,并且上奏请求允许妻儿搬至临安城居住,还请求领宫祠,从而获得万寿观使一衔。高宗见岳飞如此识趣,便下令临安府为岳飞建造房屋宅第。
今杭州庆春路与延安路交界处,熙熙攘攘的嘉里中心旁有一座低矮的红楼,尽管被浓厚的商业氛围所包裹,这座名为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的小楼却依然那么耀眼,不知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是否注意过,自己竟与南宋岳飞旧宅擦肩而过。南宋时,这里叫作前洋街,绍兴三年(1133)建起国子监,岳飞宅也在这里。在岳飞冤死狱中后,岳飞宅抄没归官,绍兴十三年(1143)改建太学。元灭宋后,废太学,分其地为肃政廉访使司衙署,后来又建起了西湖书院。明清时,这里是浙江按察司衙署。自清宣统元年(1909),这里始建浙江高等审判厅等,民国时期改为浙江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如今留存的红楼就建于那时。1949年6月在此建立杭州市人民法院,1952年划归浙江省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尘烟散尽,如今的杭州地图上只剩下了繁华商圈和留存历史记忆的小楼。

上交兵权却并未换得岳飞个人的平安,临安岳飞宅的历史非常短暂。张俊污蔑岳飞主张放弃山阳(即楚州旧名),想要退兵保守长江;万俟卨也上奏高宗,称岳飞现在志得意满,因此日益颓唐轻慢。面对这等弹劾,岳飞心中愤懑难平:北面抗金之事在高宗重压之下已无力回天,而如今,面见天子却要受此屈辱。终于,岳飞上书高宗,请求罢免自己的枢密副使之职。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岳飞罢枢密副使。岳飞不愿再在临安面对朝廷,对如今的他来说,临安是个伤心之所。但是,岳飞申请出外差遣的上书,却被高宗拒绝了。无奈,岳飞只得告假,回到江州闲居。然而,岳飞此次留居江州的时间也并不长。到了十月,朝廷先后逮捕了岳飞部将张宪与岳飞长子岳云,又派人至江州拘捕岳飞至大理寺狱中。
南宋大理寺在钱塘门内小车桥一带,传说内有风波亭,大致在今天的杭州望湖宾馆。岳飞在狱中面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有精神上的折磨。为了给岳飞定罪,高宗君臣为他安排的罪名是“密谋谋反”。岳飞身陷囹圄,自知如今作为一个阶下囚,他无处申辩;但他十数年精忠报国,对于这等罪名,却是断然无法容忍。最初此案由何铸和周三畏审理,岳飞解开衣裳展示背上所刺“尽忠报国”四字,何铸见后,力辩岳飞无辜。秦桧非常不高兴,还透露这可是上意,便改命万俟卨审理。

两个多月的牢狱之灾,万俟卨等人百般逼供,最终也并未找到什么证据,悲愤填膺的岳飞提笔在狱案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但在奸小的操纵下,最终还是编造出岳飞三条主要的罪名:第一,岳飞与岳云写信给王贵、张显等人,策动他们谋反;第二,淮西之战中,岳飞手握重兵却毫厘不动,袖手旁观;第三,岳飞出言不逊,触犯天子权威,是犯上的大罪。三条“莫须有”的罪名,就这样安在了岳飞的头上。案子迟迟未结,未免夜长梦多,十二月二十九日,高宗一纸诏谕传进大理寺狱,赐死岳飞。《朝野遗记》记载,当日岳飞受令沐浴后,被行刑官员猛击胸胁而死。同日,张宪和岳云被判斩首,二人在临安城的闹市身首异处。岳飞遇害后,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冒险背负出岳飞遗体,偷偷埋葬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假称“贾宜人坟”。
岳飞父子和张宪死后,岳家军被瓦解分散,曾经所向披靡的抗金主力已是死的死、散的散。在岳飞一案的震慑下,朝中的主战派大都偃旗息鼓。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绍兴和议正式达成,南宋朝中再无一人可成岳飞昔日之功。即便再有人为他上书申冤,再有人为他不平流泪,那个南宋四大中兴名将之一的岳飞,是再也回不来了。同时回不来的,还有他念兹在兹的中原,南宋无数仁人志士梦里的中原,是一年又一年,被仍在等待王师归来的宋朝遗老们的泪水所浸湿的中原。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再次大举南侵,维持了二十年之久的绍兴和议最终还是毁于一旦。金兵的进犯,使南宋朝廷的抗金情绪再次高涨,临安城中的人们又想起了那个所向披靡的岳飞。高宗虽无意平反,但却下诏解除了岳飞和 张宪子孙家属的拘禁。次年,高宗退位,当年在资善堂与岳飞曾有一面之缘的皇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年轻的孝宗立即下诏,追复岳飞官职,寻访岳飞遗体,以礼改葬于栖霞岭下。淳熙五年(1178),朝廷确定岳飞的谥号为武穆。嘉泰四年(1204),岳飞被追封为鄂王。宝庆元年(1225),岳飞又改谥忠武。至此,岳飞算是重新恢复了他应有的名誉,那桩千古冤案,也总算是沉冤得雪。
如今杭州岳王庙的历史也可以上溯至南宋时期。嘉定十四年(1221),岳飞孙子岳琦请求朝廷赐岳飞墓邻近的下智果寺充岳飞功德寺。虽然朝廷赐额“褒忠衍福禅寺”,但当时寺内十分破败,岳琦自行出资也不过修成几间住屋。直至岳飞曾孙岳通在咸淳三年(1267)重建,岳庙始成规模,这时蒙古军已开始进攻当年岳飞收复的襄阳,距南宋彻底灭亡不过十余年时间了。元明期间,岳庙屡毁屡建,其中以明景泰年间(1450—1457)杭州府同知马伟主持的重建规模最大,朝廷又赐额“忠烈”。清康熙、雍正年间杭州知府李铎、浙江总督李卫的两次重修,奠定了杭州岳王庙今天的规模,“碧血丹心”石牌坊也由李卫重建。
岳飞生前曾多次前来杭州向高宗述职奏事,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其死后长眠杭州栖霞岭下,杭州注定不会忘记岳飞。今天,杭州城内有不少的地方都与岳飞有关。其中两条位于市区的道路,一名“岳王路”,一名“孝女路”,背后都承载着有关岳飞的故事与传说。2003年,杭州市政府在听取多方意见后,进行了风波亭恢复和重建的工作,并恢复了风波亭旁纪念岳飞之女的孝女井。风波亭——岳飞身陷囹圄及最终身死之处,这座古色古香的二层小亭静静地矗立于松柏之中,亭柱上挂着一副对联,上书: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这字字句句,砖瓦亭檐,不仅诉说着岳飞所遭受的千古冤屈,也寄托着杭州人民对于这位英雄的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