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草台班子
- 复山河从穿越弘光帝开始
- 燕雨禾
- 4574字
- 2025-04-22 16:49:08
寅时初刻的梆子声穿透应天皇城青黑色的薄雾。
值夜侍卫的灯笼还未熄灭,奉天门外东西朝房内已跪坐着百余名文武官员。
仲春时节,凌晨的寒意仍然强劲,候朝老臣们将手捅在袖子中,小声议论着今日上朝的事由。
顾锡畴跪坐在群臣之中,再三思索今日上朝诸般礼仪是否有纰漏的地方。
皇帝昨天交代自己,上朝的礼仪要从简从实,可是这毕竟是陛下君临南都的第一次朝会,再简还能简到哪儿去呢?
早朝可不是君臣二一添作五,简单商议些事情就行了。
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尚需要朝中的典仪、赞礼、中官以及御道两旁的士兵。
于是顾大人赶忙去找应天的留守太监韩赞周,请他在内廷各监筹措人手。
南京虽然没有皇帝和嫔妃,但却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宦官二十四衙门。
其主要任务是看守南京的各处宫殿以及负责有关的祭祀活动。
中官之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司礼太监,为了与北都城区分,他还有个熟悉的名字,即南京守备太监。
韩赞周名义上是北都司礼监外差,所谓“为三千里外亲臣,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孝陵神宫监等官”,是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顾锡畴昨天下午面见韩赞周,告知这项比天还大的任务后。
韩大监激动的一晚上未眠,指挥着内廷众人,好一通布置安排。
顾大人自己也没闲着,找完韩公公便一头扎进礼部,紧急加班直到子夜时分,然后便是协助老韩安排今早的上朝之礼,根本就没有回府休息。
毕竟也是五十岁的人了,此刻难免精力不济,脑袋一沉一沉,打着瞌睡。
卯时初刻,看到礼部拟定的时间到了。
韩赞周赶忙指挥司礼监太监,使用净鞭在丹墀前炸开三声脆响,警示群臣,该上朝了。
此时天色泛起蟹壳青,群臣们揉了揉酸僵的膝盖,站起身来。
两百来只皂靴踩着御道,文武分列,从左右掖门走到奉天殿前。
但听鸿胪寺赞礼官高唱了一声“趋——”。
百余名官僚纷纷手持笏板,轻撩袍服,朝着大殿小步快走。
卯初的晨光漫过重檐庑殿顶,将殿内的蟠龙金柱照得愈发森严。
“陛下临朝——”赞礼官又将嗓音拖得老长,处处体现着庄严和肃穆。
朱由崧头戴乌纱翼善冠,腰间佩着二十四块宝玉镶成的玉带,身穿十二章纹玄衣纁裳,迈步登上奉天殿正前的七层须弥座,坐上了九龙髹金宝座。
阶下文东武西列成两排,三品以上立丹墀,五品以上列御道,末等官员只能跪在殿外的白玉石阶聆听圣训。
朱由崧坐在龙椅上,手指微颤,握着袖中的一把裁刀久久难以言语。
一切是那么的虚幻,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实。
自来到明末,已经快三个月了。
从怀庆府逃出来的那个雪夜,朱由崧蒙皮匠常应俊搭救。
常应俊粗中有细,想起来这一路上山高水长,难料不测,于是先领着福王跑到自己的铺子中,抽出条案的抽屉里的裁刀交到朱由崧手中让其防身。
自此之后,朱由崧无论换上什么衣服,都一直暗暗将这把裁刀藏在袖袋之内。
在房中无人之时,便又掏出来悄悄打磨,夜深人定之时,则枕刀入眠。
谁也不知道,多少个夜晚,朱由崧在烛光之下用细锥在小裁刀上暗暗刻下了这么一行字:
为苍生,不为朱明!
这两个多月里,朱由崧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磋磨,见识了太多的民生疾苦。
与强臣悍将周旋交涉,于山川河流跋涉辗转。
朱由崧越来越懂得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也越来越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至尊权柄。
不握紧手中的刀,便拯救不了天下苍生!
朱由崧将袖中的裁刀握得越来越紧,原本泛红的眼神渐渐坚定了起来。
“拜——”
司礼监太监的唱礼声在藻井间之回荡,百余人的朝服霎时翻涌成彩浪。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三声万岁之后,朱由崧挥袖回应:
“众臣工平身。”
“谢陛下。”群臣缓缓站起,颔首低眉列在两旁。
朱由崧缓了缓神,一摆衣袖,庄重言道:
“朕本藩邸疏宗,临危受命。
“先帝龙驭北境,固神州陆沉之痛;然应天凤历新颁,实皇明中兴之始!
“日月重轮,当开新宇之象;山河再造,宜奋克绍之志!”
众臣闻听,又是山呼万岁。
朱由崧接着道:
“朕既践祚登极,首务应当议定新元,礼部何在?”
顾锡畴拱手答道:
“回禀圣上,微臣已与合署群僚共议,现拟出三个年号,唯陛下圣裁。
“即‘弘光’‘兴献’‘定武’。”
顾锡畴早闻路振飞在淮安拥立福王登基时,有定年号为弘光之意。
他思索以后,倒也觉得此年号颇为恰当,既有气势,又颇有内涵,便借机提了出来。
朱由崧笑着点了点头:
“‘弘’者,拓土复疆之志,‘光’者,绍烈中兴之象。
“弘光者,光大恢弘我大明日月,有正朔之气。
“卿等以为何如?”
皇帝既然做了裁断,那还何须多言,群臣尽皆欢欣鼓舞,表示赞成。
“好!以明年为弘光元年,冀我大明光华永祚!”
“国号既定,当行安民大事,鸿胪寺何在!”
“微臣在。”
鸿胪寺卿朱之臣站了出来,这位近七十岁的老翁带着几分四川口音,声音却异常洪亮。
“今当晓谕天下臣民,言朕已在应天登极。
“皇天有统,故万民安焉。
“卿当不辞巨细,悉心毕力,好自劝慰黎庶,务使人心规正!”
朱之臣低头郑重言道:
“臣定当竭尽心血,不负圣训!”
朱由崧点了点头,改年号和昭告天下两条诏令发下,自己的心也不似刚上朝那般怦怦直跳了。
现在该干点紧要事了,朱由崧正了正衣领,在龙椅上换了个姿势,继续言道:
“诸爱卿,朕今于应天登基,目下六部职能残缺,内阁学士虚位。
“还请诸位廷推出内阁学士,为朕臂膀、匡朕得失。”
说到吏治安排,这便是吏部尚书张慎言的职责所在了,他赶忙出班言道:
“陛下,北都六部排名为吏、户、礼、兵、刑、工。
“南都则是兵、吏、户、礼、刑、工。
“如今北都既失,微臣斗胆建言,此时此刻应将两都六部合二为一,其排名则以北都为准。”
众臣闻听此言,忍不住小声嘀咕起来:
“好你个老张,两部合一,以北都为准。
“那你老人家顶着个天官尚书,岂不是一步到位,变成群僚之首了?”
可是众臣们却没猜到张大人的下一句话。
“淮扬巡抚路振飞,有勇有谋、德才兼备、忠贞体国,乃匡扶社稷之才。
“微臣斗胆,举荐其为少师太子太师,兼领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留都兵部尚书史可法,操劳国事、克己奉公、冰壶秋月,臣举荐其为东阁大学士。
“凤阳总督马士英劳苦功高、夙夜在公,臣举荐其为东阁大学士。
“留都礼部左侍郎顾锡畴老成持重,刚正不阿,举荐其为东阁大学士。”
噢,原来张大人举荐路巡抚为吏部尚书。
那这话中之意,张大人自己便要退位让贤,位居二线了。
朱由崧双眼微眯,盯着眼前的张大人。
好一个以退为进!
要不是自己熟知明史,还看不出张大人有多鸡贼。
其对于内阁人选早有议定,但是又给自己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上述四人中,路振飞全称为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这是明朝内阁首辅转有的称呼。
内阁制度发轫自洪武一朝,但是直到正统年间才渐渐形成明规。
首先阁臣的选举从皇帝特旨向廷推转变。
其次是称呼,内阁的职责和殿阁大学士的衔号合二而一。
入内阁者不一定授大学士之衔,但大学士则非入内阁者不授。
官至三孤、尚书者,入内阁才可授殿衔。
至于华盖或中极、谨身或建极二殿大学士,则成为首辅、次辅的专称。
正统以来,阁臣按资历深浅,依次冠以“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首辅)”“少傅太子太傅兼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次辅)”“少保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初入阁者一般只授文渊阁或东阁大学士。
后来由于票拟、首辅制度的逐渐完善,内阁辅臣大体上不再兼任六部尚书。
因此张慎言的意思是,让有拥立大功的路振飞担任内阁首辅,兼六部之长。
其余三人仅入阁办事,日后按照皇帝的意思再加衔确定谁是次辅。
张大人这番操作简直绝了,将本应是首辅的人推做首辅,将有可能是次辅的人,一股脑塞进内阁,交给皇帝自己去选。
然后自己高风亮节辞掉吏部尚书,既拿到了人情,又得到了名声,还巴结了皇帝。
好一个张慎言!
朱由崧又审视了一遍这个老家伙。
姜曰广出班反驳道:
“陛下,臣以为阁臣当以三人为宜。
“马总督、路大人经略两淮数年,若是两人尽皆入阁辅弼,则两淮之事又当如何?”
此次拥立之功中,路振飞首发立福之议,率麾下诸将诸军尽力辅佐,而马士英只是赶上了个尾巴。
因此众臣心知肚明,路振飞本就手握两淮实权,此次功劳又实在是太大,首辅之位定然是跑不了。
若是按照程序大家都先当东阁大学士,再由皇帝加衔,那既麻烦了许多,又属于看不清形势。
因此张慎言直接给路振飞加衔的建议虽然略微不合制度,但是却没人敢反对。
倒是姜大人知道马士英曾经临阵倒戈,坑了史可法一把,这便出来给他找茬。
虽然他没名言路、马二人谁是多余了的,但谁都知道,姜大人是想把黑头黑脑的马总督挤出内阁。
朱由崧思考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张爱卿所言甚是,姜爱卿也言之有理。
“依朕看来,马总督依然长驻凤阳,其总督之职不变,但是兼领东阁大学士。
“若朝中有要事相商,随时召回便是。”
朱由崧也不喜欢马士英,但毕竟马总督名义上节制江北诸将,综合了张、姜二人的建议后,让马总督入阁但不回朝,这便是给了双方一个台阶。
高弘图心领神会,出班言道:
“臣等无异议!”
其余众臣此时也看清楚了情况,也纷纷附和。
见众人没有反对,朱由崧接着言道:
“朕已采纳张大人的建议,如今南北二都六部合二为一,那便应重新部署。
“路大人既已为吏部尚书,那便委屈张大人暂领吏部左侍郎一职。
“朝会之后,立即传讯之路大人处,不得迁延。”
张慎言低头道:
“臣遵旨谢恩。”
朱由崧接着言道:
“礼部还缺个尚书,顾大人既然入阁办事,那便领了礼部尚书。
“史大人兵部尚书之职不变,如此内阁倒也整齐了。”
史可法自问曾经力主立桂,那便是犯了大忌讳,能保住乌纱帽便是天恩浩荡了;
顾锡畴心想自己在陛下面前功业不显,八成是保留原职,最多能升任尚书。
没想到张慎言察言观色,看史、顾二人跟皇帝走的近,一通提议,竟得皇帝批准,双双入阁。
史、顾二人对视一眼,出班叩谢:
“臣领旨谢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崧挥了挥手,让二人平身。
顾锡畴回班站定,史可法却接着言道:
“陛下,都御史之职亦事关天子耳目风纪,不可空缺也。
“臣斗胆举荐刘宗周和徐石麒为左右都御史。”
朱由崧点了点头。
刘宗周虽然食古不化,但确实忠贞不二,且其又是南方大儒,擢升此人则可与东林党人缓和关系。
徐石麒亦慷慨大义,不亏大节,这两人相组合倒也不失人望。
“解学龙现在还在贵州吗?刑部还缺个尚书,朕意召他回来吧。”
朱由崧忽地想起来,南明的能臣找不到几个,可是忠臣一找一大片。
自己掰着指头数一数,就想起了被崇祯贬斥,尚在服刑之中的解学龙。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是没预料到皇帝会指名道姓要其起复。
刚刚还是吏部尚书,现在自行贬职的吏部左侍郎张慎言出班道:
“回禀陛下,臣立刻遣人去请解大人进京赴职。”
朱由崧点了点头:
“宜早不宜迟,退朝之后马上去办。”
“这位爱卿是谁,怎么看起来如此面生?”
朱由崧看向了顾锡畴身后站着的一名官员。
“微臣户部右侍郎张有誉,见过陛下。
“臣昨夜才至留都,先帝以臣为留都户部右侍郎,臣本应先来见陛下,可是一路之上颇有迁延......
“臣便......便只得先来早朝,还请陛下恕臣迎驾来迟之罪。”
张有誉跪着请罪道。
朱由崧愕然,但是随即一笑。
正是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张有誉昨晚才在户部点卯,今早便可正式上班。
“这何罪之有,张大人免礼。
“朕闻户部也缺少许多官员,擢卿为户部左侍郎。”
“臣领旨谢恩!”
朱由崧揉着脑袋,排了半个时辰,终于勉强凑齐了内阁、六部、都御史的班子。
不是老掉牙在这里修养的,就是被崇祯贬到四处的......
谁才是真正的吏部尚书啊!
-----------------
附当前朝臣职位:
内阁首辅路振飞,次辅缺位,阁臣史可法、顾锡畴、马士英。
吏部尚书路振飞、左侍郎张慎言;
户部尚书高弘图,左侍郎张有誉;
礼部尚书顾锡畴;
兵部尚书史可法,右侍郎吕大器;
刑部尚书解学龙;
工部尚书程注;
左都御史刘宗周;
右都御史徐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