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实战
- 冉湖 鲁威元等
- 589字
- 2025-02-22 23:53:33
1.3 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
进入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即进入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由偏重研究具体的控制程序和方法发展成为对内部控制系统全方位的研究,其标志是美国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8年5月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以下简称“公告”)。
在公告中,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取得企业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3个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其中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要素,主要表现在股东、董事会、经营者及其他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行为。会计系统是指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归集、分类、分析和报告的方法,也就是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控制程序是指管理当局可指定的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目的的方针和程序。
与以前的内部控制定义相比,公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提升了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具体来说,不再将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看待,而是将其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并认为其是内部控制体系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和保证。二是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统一地以要素来表述内部控制,实现了内部控制从零散走向系统。总之,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