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好像在嘲笑无知

张晓枫住院的这一周,李盼并不知道,张晓枫出院回到家里的时候,李盼打来了电话,李盼问:“张晓枫,看电影吗?”。

张晓枫问:“哪部片子?”。

“《野孩子》,看了简介,心里边有些触动”李盼说道,李盼知道张晓枫在调理自己的精神状态,这类有情感触动的片子,适合有情感障碍的人看,她自己工作太忙了,有时候也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抑郁了。

张晓枫说:“好啊”。

高中毕业以后,张晓枫和李盼也有很多年的时间没有见面。

张晓枫跑了很多城市,最后回到自己的城市,和李盼同样一见如故,就像高中时代。

只要在一起,时光就像回到从前,李盼说:“高中时代咱俩看电影还是镭射厅”。

“啊?嗯”张晓枫有些惊讶,又勾起一段回忆,还没开口,李盼又接着说:“高中时代,我们去录像厅看镭射,黄华带你去,然后,你又带我去,你不记得了吗?”。

“我记得,当然记得”张晓枫说道。

在上世纪90年代,一种镭射影碟进入录像厅。镭射影碟比录像带更清晰、节目资源也比录像带多,录像厅慢慢变成了镭射电影厅。

镭射电影厅配备沙发软座、包厢,环绕音响,很受年轻人欢迎,黄华和吴凝打赌追求张晓枫,黄华带张晓枫去过一次,张晓枫又带李盼去过一次,坐同一个包厢。

那一年,去的人不止黄华和张晓枫,只是,和张晓枫坐在一起的是黄华,看的是什么,去了哪些人,张晓枫忘了,只记得明明是夏天的晚上,黄华说:“好冷”。

张晓枫说:“嗯?”,虽说兴城的夏天是早晚凉,但毕竟是夏天,“怎么会冷,生病了吗?”。

黄华迟疑了一下说道:“没有生病,可能是喝啤酒了”。

“哦”张晓枫恍然大悟般,张晓枫从来没有喝过啤酒,不仅是啤酒,什么酒也没有喝过,但多年后的张晓枫,啤酒,白酒,红酒都喝过,从来没有感觉到因为酒,会感觉到身体的变化,也不会感觉到冷。

所以,二十年后的今天,张晓枫再次想起这件事,一场镭射影片至少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包厢,坐那么近,冷的含义是不是不应该是解读为什么冷,而是,冷的话,我靠近你一点点,是不是会温暖一点点,当然,只是猜想,也许,黄华就是单纯的冷,毕竟,那一年,是三个人的故事,还有吴凝。

李盼也有初恋的故事,多年后,再谈及初恋,两人谈起了高二的夏天,每周一封信,写信的不是黄华,而是吴凝,所以,张晓枫分不清高二那年是否初恋过。

但李盼的男友大了李盼五六岁,那时候已经上大学,毕业后并不在兴城工作,可兜兜转转,几年前也来到兴城工作,更巧的是,李盼的男友也和张晓枫一个单位,而且,和黄华在同一个科室。

所以,李盼和黄华的一关系一直不错,直到现在。

李盼问:“那一年黄华给你写过信吗?”。

张晓枫说:“黄华也写过”。

李盼问:“他们谁写得好?”。

张晓枫说:“吴凝”。

张晓枫又问:“他们谁帅?”。

张晓枫说:“长眼睛的都看得出是黄华啊”。

张晓枫又问:“所以,你是喜欢黄华还是吴凝?”。

张晓枫说:“关键问题是他们只是打了一个赌,而我懂了感情”。

李盼说:“其实也未必”。

张晓枫问:“为什么?”。

李盼说:“黄华牵过你吗?”。

张晓枫摇头,又接着说:“吴凝也没牵过我,但是在夕阳下,在雨中并肩行走过”。

高二的夏天,吴凝骑着自行车,在夕阳下把张晓枫叫了出来,吴凝也撑着一把雨伞,在一个雨天,把张晓枫叫了出来。

那一年,吴凝的声音很有磁性,说话很温柔,眼神很温柔,还会做饭。

那一年,还传来了一个消息,“黄华在追一个很漂亮的女生”,然后,黄华对张晓枫说:“你跟吴凝好吧,他喜欢你”。

张晓枫没有同意和吴凝好,然后,再也没有收到吴凝的信,然后毕业后上了不同的大学。

“黄华和你上同一所大学吧?你们后来再联系没有?”李盼和张晓枫回忆起高中时代,感受到了青春扑面而来的温馨。

“没有,再无联系”张晓枫说道:“关于黄华,所有的故事都停留在高二的夏天,但关于吴凝,所有的故事断断续续”。

“你的药停了吧,现在,所有的都过去了吗?”李盼问道。

张晓枫一惊,虽然知道李盼在医院上班,但没有想到李盼知道自己长期服药的事。

见张晓枫不说话,李盼说道:“其实,我一直都知道的,最近知道你开药的次数少了很多,我猜想你慢慢变好了”。

张晓枫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话,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好了,但是经历了一场车祸,做了很长很长的噩梦,张晓枫觉得,自己应该好了。

张晓枫和李盼看完了电影,便约吴倩,李盼和吴倩这些年一直有联系,也经常约在一起,吴倩让两人到家里玩。

吴倩养了一条小狗,很喜欢热闹,家里只要来人,它就一定要在人身边,时不时爬到你的腿上,大眼睛眨巴着看着你,笑得很献媚,一副讨好人的样子。

张晓枫对吴倩说:“其实,我回兴城有几年了,工作忙,状态也不太好,都还来得及联系你们”。

吴倩说:“那以后多联系,一起打牌,养养花,溜溜狗”。

张晓枫说:“好说”。

李盼说:“其实我们经常一起打牌,欢迎你加入”。

张晓枫点头,看到青春年代的好友,那些噩梦,那些迷惘的日子,好像在嘲笑自己的无知。

张晓枫感到内心更多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