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 郭宏伟主编
- 1153字
- 2025-04-15 21:55:05
第一节 中医药文化的缘起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
中医药文化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我们的祖先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也应运而生。从历史时间角度看,中医药文化发展经历了从古代的产生与兴旺、近代的衰退到现代的复兴等三个不同阶段。
(一)中医药文化的产生与兴旺
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医药发展,从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形成雏形,春秋战国之际,医巫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业名人辈出,同时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隋唐五代时期临床医学大发展,《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唐本草》等医学著作不断涌现。宋金元时期医药业体系全面建立,学术上流派林立,百家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明清时期民医民药达到鼎盛,尤其是清代医学发展中形成了温病理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清末以前的中医药典籍和文献近8000种,其中有中药内容的约占700种。
(二)中医药文化的衰退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由“封建大一统”时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天朝美梦”被惊醒,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在技术上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猛烈批判和抨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德先生”和“赛先生”进入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领域,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从鸦片战争一直到1949年前后中医学经历了中西医参合、废止中医、中西医汇通、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等思潮,近代中医衰退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差异。地理环境、历史、经济、政治、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等决定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但中医药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三)中医药文化的复兴
中医药文化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传统“文化热”推动下,中医药的文化研究,远远超出传统文史哲研究的学科范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常存库教授在《中医体系早期方向的选择——起点上的文化进化分析》中认为,在中国文化环境里,中医只有一个进化方向可供选择,它的特殊的理论体系是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必然结果。由此展开了中医药的文化现象与学理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中医文化学”探讨。进入21世纪,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呈现“井喷式”发展。21世纪前10年,中医药文化包括学术会议、成立机构、理论研究等发展势头迅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