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水浒中最不爽利的人——打虎将李忠的“抠搜”人生

理性的薄情才是生存利器——毛姆

李忠何许人也?九纹龙史进的开手师傅,就是第一任武术教师。因身怀武艺,江湖人称打虎将李忠。

在王进路过史家庄之前,史进的功夫有一部分是从李忠那里学到的,虽然技术不一般,“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可见,李忠的武艺虽然有点水平,但在高手眼里算不上高强。

李忠祖上大概没有什么家业,他在江湖上卖卖艺,给富家公子当一段时间家教,四处游走讨饭吃,生活来源很不稳定,捉襟见肘也是常有的事。

等到史进逃到渭州时,在街市上碰到了正在打把势卖膏药的李忠,当时一同走过来的还有鲁智深。好汉相聚定要把酒言欢,鲁智深硬要拉他们二人一同喝酒。李忠道:“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李忠正忙着讨生活,棍棒刚刚耍了一通,场子也热起来了,赶紧把膏药拿出来现场兜售,希望能多卖点钱。可鲁智深看着他很不爽,请你喝酒,你还磨磨唧唧推三阻四,把小钱放在眼里。李忠无奈:“小人的衣饭,无计奈何。提辖先行,小人便寻将来。贤弟,你和提辖先行一步。”李忠还要一心一意挣那点生活费,没办法,一分钱压倒英雄汉,要生存呀!鲁智深很不耐烦,当时就哄跑了观众搅黄了场子。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今天的生意算是泡汤了,身强力大顶着官威的鲁达如此蛮横,自己一个卑微的江湖跑场子艺人,不好跟他硬碰。忍着在徒弟面前丢脸的羞愤,他极不情愿地收拾了东西,低头跟着二人进了一家酒馆。

这顿酒注定会喝得极其窝囊。

那时的李忠日子过得很是不易,每天定时定点上街卖艺赚点儿小钱糊口。走街串巷谨小慎微满脸赔笑,也是常常需要看人脸色行事的,比不得体制内出身的鲁智深和富农子弟史进二人,可以做到无视人间烟火。李忠第一次遇见鲁智深,就被这个彪型大汉丝毫不留情面地嘲弄了一番,这让李忠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人喝酒吃饭的时候遇到金翠莲父女,鲁智深非要伸手打抱不平,好汉就要有好汉的样!他要资助翠莲父女逃走,身上没有更多的钱,摸出五两银子,史进也没有犹豫拿出十两银子,并声称“不要还”,看向李忠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这么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把这二两银子“嗖的”丢还给李忠。在李忠眼里,这二两银子是个不小的数目,可能还是通过几天卖艺才可能积攒下来的,可鲁达根本不屑一顾又撇了回来。

鲁智深在他人尤其是弟子史进面前又一次让李忠感到难堪,似乎没人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在乎他的处境。穷就不配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了,没钱就不配做朋友做好汉了吗?鲁达投来的鄙视让李忠会怎么想呢?

当时,李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作者没有花费更多笔墨。按照常人的秉性在感到尴尬的同时,一定还会非常气恼羞愤,这是很让人丢脸的事,他虽敢怒但又不敢言。生存如此艰辛,卖艺卖膏药讨生活,能拿出这点银子着实不易,但是在江湖“好汉”们鲁达和史进面前却显得如此抠搜,无疑,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狠狠的伤害。缕缕被鄙视,还带有一些不屑,这么揪心的遭遇,怎么不会憋出内伤来呢?谁让自己穷还没有多大本事呢?可是他不敢吱声也无法反抗,走南闯北看过无数的脸色,沉默不语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天,鲁智深打死了郑屠夫镇关西,李忠因和他们一起吃酒遭受了牵连,一溜烟跑路了。如果没有这次和鲁达相遇,也许李忠的生活就这么持续下去了,富贵不了,可也饿不死。史进的到来让李忠遇见了鲁达,鲁达在弟子史进面前表现出的蛮横和对他的羞辱,让李忠对打把势卖艺的生活不再抱有执念。

李忠和鲁达两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是在桃花庄。据李忠口诉:“从山下路过桃花寨,小霸王周通引人下山来,和他一番厮杀,被我赢了他,留小弟在山上为寨主,让第一把交椅教小弟坐了,以此在这里落草。”

这时候李忠大概是心甘情愿当强盗的,虽然突破了之前他人生秉承的遵纪守法做良民的原则。他,一没有根基家业,二没有关系依靠,三是街头讨生活的日子实在苦不堪言。与其整日守着贫困看人冷眼被人耻笑、呵斥,那么落草为寇也没有什么不好。恰好还被周通尊为首领,忽然被人尊为大哥,李忠一下子就心动了。终于可以对别人呼来唤去了,曾经俯身忍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何乐而不为呢?从今往后,自己有了一块容身之地,还有一帮小弟,虽然,要靠刀枪抢饭吃,甚至要杀人,至少在这里,他是“老大”,是发号施令者,除了喝酒吃肉,还能有不少余钱。常年被压抑的卑微和屈辱一旦被释放出来,在以后的日子里往往还会加倍发泄变为倨傲和无情。他对前半生一直缺少的东西耿耿于怀,从此一定要加倍“补偿”回来。

鲁智深离别五台山路过桃花庄,让二人再次相遇。“好汉”们的见面场景都很热情很热闹,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李忠已经不似当年,他完全可以排排场场请得起当初这个嘲笑和鄙视自己“不爽利”的人,如今二人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换。在山寨住了几天,日日好酒好肉款待,鲁智深却发现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悭吝,死守着那么多现成的金银财宝,竟没有要分给他的意思,于是坚决要下山离开。在他眼里,李忠依然和多年前一样,悄悄藏着钱,不肯拿出来分享。

李忠、周通自然要一番苦留,看看留不住,便大方地说道:“哥哥既然不肯落草,要去时,我等明日下山,但得多少,尽送与哥哥作路费。”现在的李忠绝非当年街头卖艺的穷酸光景,也有能力拿出一大把的银钱面不改色地送给鲁达,让他刮目相看。现在你鲁达需要我李忠的资助,一旦出手,可不是当年摸出二两银子时可以相提并论的!

鲁智深依然像从前那样思考:“这两个人好生悭吝,见放着有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直等他去打劫得别人的送与洒家。这个不是把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他却没有想,现有的金银也是拦路抢劫而来的,也是官路人情,只有早晚,哪有什么区别呢?鲁达无非是在为自己的执念找个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

想那李忠,一定是贫苦出身吧,虽是当过家教,无奈武艺不精水平不上不下,挣钱能力很一般。以他的“抠门”个性,拿不出银钱不能贿赂,在讲关系的社会里,不仅难以找到什么出路,还怕只会被人轻视和排挤。就像现代社会里的芸芸众生,李忠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我们周围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一抓一大把。他们技能不强,缺少钱没有门路,社会关系稀疏,更搭不上权贵的边儿,一旦遭受社会不公,他们的生存之路就有被堵塞的可能。

李忠以往不仅自己“勤俭节约”,还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江湖上,甚至是强盗巢穴中。钱不能一天花光,有计划的节省才能细水长流。鲁智深习惯了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有财产就要拿出来大家一定共享,不分你我才是江湖情义,一起快乐一起痛苦,否则就是不讲兄弟“义气”。李忠的“小气”一定会遭到鲁达的鄙视,无论如何都极为不能被接受,他哪里有一丁点儿混迹江湖做头领的“范儿”呢?李忠似乎一直在严防死守自己的边界,鲁达可不需要什么边界。

看看现代现实生活中,那些“节俭”的人,虽然没有占别人什么便宜,但是往往他们的朋友很少,大多数人不大喜欢和他们来往。是因为他们的人品有问题吗?一定不是!那是为什么?因为,“没用!”就是没有可利用价值!别人很难从他那里获得点儿什么,或者是很少获得点儿什么。说白了一句话就是:无利可图!和他们打交道都是浪费精力!

那大家就不能谈谈人生感悟,交流一下怎样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自己?开玩笑!大家都在江湖上讨生活,吃饱穿暖和人身安全才是头等大事!好汉们是因为喜欢江湖生活才混迹江湖的吗?

从古至今,精致利己主义一直存在啊!

李忠带着周通和一众喽啰下到山下,正好碰上一帮行商路人,上去一顿打杀,“有那走得迟的,尽被搠死七八个”。李忠不想再过“抠门”的日子了,一旦打劫来钱容易,即便杀人又何妨。一众人劫了车子财物,唱着凯歌,回到山寨。”李忠在匪寇的道路上走得毫不扭捏,他的看家本领和他那被压抑多年的羞耻与怨恨,在弱肉强食的掠夺中充分发挥了作用。这时他只相信,刀枪才是最好的安身立命武器,这样“我”才可以找到尊严,成为一个慷慨大方的“江湖好汉”,再也不会遭受冷眼被人耻笑!

回到山寨中,二人发现,鲁智深已经不知去向。

如果李忠和周通像鲁智深期望的那样真诚“厚待”他,那么,鲁智深会不会就留在此处不走了呢?他的武功可是远远在李忠周通二人之上的,那么山大王是不是该由鲁智深来当呢?从今以后,李忠和周通在他跟前像“小弟”一样被讥讽被呵令的机会一定不少吧。即便鲁智深没有做大头领,三人平起平坐,但是以鲁达骄横的脾性、毫无顾忌的嘴,让他们二人遭受窝囊气的机会也不会少到哪里。想想当年街头卖艺的寒酸情景,缕缕被鲁达刺伤的自尊心,直到现在还在隐隐作痛呢!李忠周通的清晰边界感和鲁达的模糊边界感在这里发生了冲突,但是打又打不过,与其硬凑在一起将来起摩擦,那么,李忠和周通表面上的热情挽留和心底里的实质性排斥,隐隐交织在一起,让鲁智深本能地决定离开。这大概是双方明智的选择吧!不是一类人不在一处行!

李忠于公于私都不会把山寨中的金银赠予鲁达的,毕竟,还有周通和喽啰们的利益以及对被搅黄的周通“娶亲”亏欠。况且,一但财物分给鲁达,是不是就暗示欢迎他随时加入,那他会不会真就借坡下驴,留下不走了呢?那就为他专门去打劫一次,李忠认为自己够讲江湖义气了,既对得起周通,又对得起鲁达。

但是鲁智深一点儿也不领情,不等他们回来,他打昏了喽啰,卷了些金银器皿悄然离去。李忠既是高兴也是恼怒,鲁智深做事如此不讲究,一点儿也不尊重他们,连周通都看不过去,但好歹他离去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山寨的脸面还要顾的,李忠问,去追回来吧?周通说算了,李忠跟着也就说算了,恐怕二人都没有真正打算去追,是追过去诘问还是追回来挽留?那些金银器物价值不菲,就算是送给鲁达的路费吧,毕竟江湖道义还要讲的。谁也没有亏欠鲁达,李忠心里很清楚,他问心无愧,但是他更不能亏欠周通。

李忠把这次自己应得的财物补偿给周通,这时不能“扣搜”,他把周通当做兄弟。周通很感激,他始终记得大哥对他的好。鲁智深眼中“小气,不爽利”的李忠,却在周通眼里是值得生死与共的“哥哥”。

关于鲁达所说的江湖上的“小气”与“大方”,李忠有他自己的“里”和“外”的权衡。李忠在乎更多的是生存法则,他的思维始终没有脱离老百姓过日子的盘算。至于江湖上的“义气”,就让鲁达随意说去吧!

李忠这么忽视江湖“义气”的作用,他身在江湖,却不怎么重视江湖名誉,只图守着一方小天地混一混,过了今年,那明年呢?他的江湖手段能行吗?

果然,没混几年,朝廷加大力度对各个山寨进行围剿,李忠周通自觉不能固守,弃了桃花寨投奔梁山大寨而来。二人武艺不强也不会其他技能,更没有什么高智商高情商或者人脉关系,在宋江的阵营里只能充当一个打打杀杀的工具人。在南征方腊时,李忠史进石秀等六人在昱岭关前作为前哨误入埋伏圈被乱箭射死。

原来江湖义气也不是什么保护伞,史进武艺精进出手大方,而且有英雄情节,石秀冷静机智,武功也不差,可以为了“义气”去拼命,他们都和李忠落了个同样的命运。战场上面对强大的敌人,个体的命运谁人能够说的清呢?

普通小人物如李忠之辈大概向来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