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棉纺一厂一共有四个职工食堂,其中一、二、三食堂位于工厂西区的生产车间,主要是为了女工服务。
距离男职工宿舍楼最近的四食堂属于规模最小,厨师水平最差的。
黄庆咬了口两合面的馒头后脸上那难以置信的表情,看得昨夜喝大了觉得有点丢脸的钱大强乐不可支。
“味道不怎么样吧?咱们四食堂的饭菜就是这个水平。”
黄庆是真没有想到有一天可以用松软无力来形容馒头的口感,有些担心的又尝了口玉米碴子粥,除了有点拉嗓子眼倒是没有其他什么问题。
“咱们厂做菜最好的厨子在二食堂,那可是松鹤楼出来的京苏大厨,手艺好的没话讲,等我从湖南回来请你去吃小灶。”
苏州棉纺一厂生产的细棉纺布和精梳纯棉纱在江苏小有名气,因此承担了省力非常重要的生产任务指标,厂里的运输队跟生产车间里每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机抒也一样,都是人歇机器不歇全国各地的跑。
湖广两地是距离苏州最近的棉花原产地,运输队每年要在两地之间往返至少上百趟运送原材料。
“昨天刚吃过你的请,这次怎么也该轮到我了,等强哥你回来我请你喝酒。”
“成,那你慢慢吃,我先走了。”
钱大强点了点头,用胳膊夹着塞满了馒头的饭盒前往车队。
面对着眼前的咸菜疙瘩,黄庆感觉肠胃里的酸水好像又变多了。
缺少了丰富的娱乐活动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的,习惯了以后再拿起书本打发时间也足够了,再不济也可以自己尝试写写后世网文手稿聊以慰藉。
但可肚子里没有油水才是让人真的受不了,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你再让他每月只能吃2两的猪肉定量,与其说跟坐监的也没啥区别了。
2两肉票是什么概念,在食堂窗口售卖的猪肉大葱肉包,只能买到4个......
之前在常州倒卖物资发了财的黄庆自然是有路子能够搞到肉票的,可现在住在工厂的宿舍里人多眼杂,这种犯忌讳的傻事打破脑袋黄庆也不会干。
“手里捧着窝窝头,碗里没有一滴油”
哼着小调的黄庆将饭盒洗刷干净,整理了下衣帽前往设备科报到。
到科室报道没有一丝波澜,就是走一个正常的程序,分配工位,然后再给你安排科室里面的一个老人给你当师傅。
跟黄庆一起报道的厂子弟叫魏平阳,俩人的师傅是维修科的老人蒋华明,职务是维修科的副科。
新人报道的第一天很是轻松,黄庆俩人跟在蒋华明身后巡视了棉纺一厂的细纱车间、精梳纱车间、毛精纱生产车间以及其他如硫化车间等各类原料加工车间。
“咱们棉纺一厂是1951年正式投入生产,历经三任领导二十余年的呕心沥血,才从一个小的棉纺作坊发展到如今4万纱锭的棉纺大厂......”
蒋明华不愧是一厂的老人,对于棉纺一厂的历史那是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厂子弟魏平阳这个时候就会与有荣焉地附和几句夸赞工厂领导英明的马屁,黄庆则是四处观察车间里的机器以及生产工艺,对于俩人的即兴表演兴趣寥寥。
很快,蒋明华就把目光停在了黄庆身上,对于这种初出茅庐眼高手低的毕业生,蒋明华向来是看不上的,只不过为了今年能够顺利考评晋升维修科科长一职,才主动揽下了给新职工当师傅。
“黄庆,刚才我提到了咱们棉纺一厂的生产车间的作业时间,你能推算出厂里每年能生产多少吨棉纱吗?”
正当蒋明华以为开小差的黄庆答不上来,准备趁机训戒几句时,黄庆已经开始掰着手指:“4万纱锭的厂子如果马力全开,理论上每年能够生产3300吨的棉纱。”
“可刚才师傅你领着我们巡视了咱们厂的生产车间,我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二十多台像蒸汽织机这样的老古董。再把工厂为了拓宽产品而设立的编织毛巾、长毛绒、麻袋等水力织机算进来,咱们厂的棉纱生产能效只有理论上的八成。”
“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从理论上推断而来的数据,这里还会受到工人的熟练程度、原料的采购运输等各种因素影响。”
蒋明华咳嗽了两声,在魏平阳好奇的目光中语气平静:“咱们厂去年生产棉纱2520吨,按照当前棉纱的市场售价算下来就是1402万元,给国家纳税约134万元。”
“小黄的专业课功底很扎实,魏平阳,你以后要多跟小黄学习。”
有了这么一出,蒋明华也明白刚收的这位徒弟还是有些真本事的,在接下来的厂办、仓库、后勤等部门的参观过程就很少再提跟生产相关的话题,主要还是回忆棉纺一厂是如何从40人的小作坊如何一步步做大。
结束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教育之旅后三人返回了科室,蒋明华作为主管维修业务的副科长,平日里的工作还是很满的,在叮嘱了黄庆俩人几句后就领着几个维修职工风风火火的出工了。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厂子弟跟非厂子弟的不同了,当黄庆还像是一个外来者坐在办公室里发呆时,魏平阳十分熟练地跑到科室的小隔间里与其他未出工的几个人有说有笑聊得很开心。
既然没人管,黄庆自然乐得清闲,收拾了下工位后找到管理档案室的职工索要了几个生产车间的设备维修档案。
看着档案上记录的设备清单名录,真是什么稀奇的设备都有,黄庆甚至看到一台晚晴时期的老古董。
总体看下来,棉纺一厂的纺织设备的平均役龄起码超过20年,其中至少有15%的设备是民国时期从日本和德国引进的设备,这跟欧美、日韩等国家平均役龄不到9年的纺织设备相比差距非常大,带来的问题就是纺织技术性能低、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下。
即使是处于欧美40~50年代水平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棉纺一厂是如何能够达到每年棉纱2520吨的产量。
70年代的纺织行业在国家的工业体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超过70%的创汇任务指标,这全都要归功于全国500万纺织女工们的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