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写出的文章《记忆中的一中家属院》没想到阅读量达到10万+,成了爆款,让我始料未及。激动之余,听从一些粉丝的建议,我打算着手以《一中家属院》为题,写出一部中篇或者长篇,不负这个假期美好的奇遇。
由于文中指代地点不明,有粉丝留言抱怨我提及的“一中”到底在什么地方。我只能遗憾回复,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作品具有普适性,具体人名和地名一般应该加以处理。作品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讲述的故事不是摄像机那么忠实记录,允许存在偏差——这里不是提倡说假话,而是对真实的故事加以艺术化处理,从而遵循公序良俗和法律规范。我不想因为写下一些文字,无言见到我的那些老朋友,他们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各有各的家庭,以及众多社会关系。我们居住在家属院,属于偶然间相逢,注定一生难忘。
读者读到我的文字,我非常感恩,说明我们有了缘分。如果从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价值,那是我的荣幸。如果对作者充满好奇,甚至展开“人肉搜索”,查出文章背后的作者到底是谁,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
有一次,一位美国读者对钱钟书的作品《围城》情有独钟,希望能亲自拜访这位才子。然而,钱钟书以幽默的口吻婉拒了她的请求,他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对于钱老的观点,我举双手赞成。
网络空间,我们因为文字相遇。生活中,那就让桥归桥,路归路,各忙各的事情,仅此而已。生活还得继续,该挣钱挣钱,该养家养家,否则仅仅依靠这些咸不咸淡不淡的文字,估计都得喝西北风。
网上写文,我可能胆子很大,犹如喝了二两酒,怂人也不怂了。其实生活中,我胆小懦弱,愚笨木讷,丢三落四,经常被我家领导责怪。可能鞭策久了,看我也没真正改变什么,索性也就放手不管,由我去吧。她一旦不管我之后,我反而胆子大了起来,也敢以她为原型,写下一些文字。好在文中对她的描写,还算正面,领导宽宏大量,转而支持和鼓励我完成每天的公众号“日更一文”的写作。
有了俺家领导的鼓励和默许,我创作的野心更加膨胀起来,开始敢于触及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但是,领导指示多次,不能写出熟人的真实姓名,不能自找麻烦,引火烧身——尽管那些老朋友为人忠厚,海纳北川,估计也能包容我的荒诞不羁。但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循社会规范,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嗷,不能打着创作的旗号胡言乱语,这些道理我都懂。非虚构文学创作不是报告文学写作,生活中的原型,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增删,不能过于写实。
多年前,有部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风靡大街小巷,其中主题歌的歌词印象深刻: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这首歌的歌词很绕,我就记住这几句,其实我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既然创作的作品归于小说的类别,那么故事里发生的事情,允许存在,也应该允许大胆虚构。因此,创作出来的《一中家属院》不应该完全属于非虚构文学作品,它其中含有一些合理虚构的成分。
坦而言之,我还真没想到这篇回忆一中家属院往事的文章会被十万多人(也许更多)阅读,其他几篇也是超过万人的阅读量,但随着春节热度消退,慢慢没有热度。这篇文章持续受到关注,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刷新阅读量标示的数字。10万+,这个数字很吓人。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偌大报告厅进行讲座的情景。就是再大的报告厅,也容纳不下十万人吧——除非大型体育馆。因此,我由衷感谢众多粉丝和广大网友的厚爱,让你们关注了我诉说的有关一中家属院的一些文字。
XX一中是我大学毕业,刚刚踏上讲台,开始教师职业生涯的地方。住在那里的家属院真是机缘巧合,自己当时穷得只剩下年龄唯一的优势了。工资不仅低得可怜,而且屡次遭遇拖欠,还要在上岗之前上交所谓的“上岗费”.........俱往矣!就在那段艰难的时光中,我栖身一中家属院,遇到了文中所述的老邻居们,并且饱含深情回忆那些终将逝去的岁月。
离开那里久了,也曾拜谒旧地,那里遗迹早已不复存在。趁着假期余暇,我梳理了思绪,追忆往事,觉得过去时光中,尽管苦涩,但也包含丝丝甜意。我也很感激在那段时光中,我和昔日老邻居们相遇。可能当时也有过一些恩恩怨怨,但是时间冲淡一切,那些不经意的琐琐碎碎,注定成了一生中宝贵的回忆。
本人毕竟才疏学浅,并没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专业训练。即便写下一些文字,也纯属心灵记录,拉拉杂杂,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如果真正着手去写《一中家属院》这个作品,那么就要好好构思,继续搜集一些素材,整理已有的思路,列出写作提纲,分析写作过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既然刀架到了脖子上,自己夸下海口,为了不辜负众多粉丝的期待。我还是趁着创作的热情正浓,在这个明媚的春天立下flag,开始试一试吧。说不定,写着写着,思路开阔,越写越顺手,真正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也可以告慰一中家属院那段美好时光。
废话不多说,那就加油去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