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清洗的预备课

夏天是暑热的,仿佛有股邪火在腹内肆意升腾,衣服湿的能攥出汗水,张太虚看到城中比过去繁华了不少,也脏乱了不少。

康有为也不知道张太虚要带他去做什么,他暗自揣度,此番或许能谋得一官半职,怀着这般忐忑的心情,跟着张太虚踏入了府衙大门。

张太虚一到,就看到两个穿着皂吏衣服的迎上来给他行礼,他看这些皂吏十分的不顺眼,尤其看到还有人还留着辫子的时候。

“免了,你们家老爷在哪?”

“正在后堂,用不用小的帮您报个信。”

左边的衙役看得出张太虚来者不善,就想通知一下于世韬提前做准备。

老话言,“当差的,官面上看气。行船的,看风势使篷。”

要是连形势都看不懂,分不清利弊,又怎能倚仗官家权势行事,又如何能贪污呢?又如何能够养家糊口呢?

好比说,一块银元的额外收入,多少给老爷,多少给下面,多少自己拿,这是有学问的,利益分配不好,闹出了乱子,那可是掉脑袋的事。

而且肯定不会掉于世韬的脑袋,肯定是掉他的脑袋。

所以提前告诉于世韬未必没有保全自己的意思,及时站队也不至于殃及池鱼。

“我在大堂等他。”

“是。”

再次踏入府衙,这里已全然变了模样。

原本的府衙极为简陋,不过三间大房,加上左右两间厢房。

如今看来,倒多了些清雅幽静的韵味。

门前置着一个硕大的冤鼓,抬头望去,青砖砌成的门楼颇为气派,两边各有一块带有黄铜环的栓马桩,左右还各有四块上马石,下马石。

左右写着一副对子,上联是“法镜高悬,辨是非曲直分毫必究”,下联为“公堂肃立,断善恶忠奸片语无偏”,横批“明镜高悬”。

推门而入,迎面就是雕刻着龙凤的影壁,影壁侧面攀着爬山虎,翠绿翠绿的,影壁后头则是养金鱼的瓷缸,有各式各样的品种。

地上奇花异草各色各样,还有一棵大桑树在院中挺拔的立着,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于世韬的手笔,想必是有他的寓意。

过了大门便是二门,周围也新修了几座房子,分别挂着“法院”“粮库”“钱库”“武库”“治安处”以及“行刑处”的牌子。

基本上府衙的权力都在这些部门的手上,但他们也只是工具罢了。

在这些房子的后面,有一座老府衙,这也改了名叫做立法院,其实没有什么法可立。

因为没有议会就无法达成所谓的利益分配,也不可能有什么所谓的法,他起的作用还是传达命令。

在这个国家中,唯一有合法“朝廷”,代表部门就是立法院,这就相当于紫禁城,不过没有紫禁城那么大罢了。

张太虚的身份也有合法性,这也是自由会的合法性来源,他是国家名义上的皇帝。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就是两个政治团体、两套领导班子,在张太虚的控制范围内搞平衡,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大问题的。

但是时间一长,等张太虚的威望逐渐消失,那他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自由会的这套班子也就没了合法性,就必然会造成利益冲突,那就要真刀真枪的见见血了。

所以张太虚这次来,就是为了一件事,再引入一套班子,这样就能制约剩下两套班子的权力。

这套班子是正经的领导班子,或者说预备役领导班子,那么由学校来充当这个载体,就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他就和大乾的科举考试一样,从学校里出来,就有一种资格的认可,算是半个体制人。

二,能够平衡各方的利益,在学校之内是各个阶层的学生,在学校之外这些人的父母,也等于投靠了张太虚。

只要支持自己的人多起来,把人聚集起来搞代表议会的话,就能维持这个权力体系正常运转了。

于世韬之所以热衷于掌控权力,是因为他背后有一帮文人支持,而这些文人大多出自他的学院。

他能够掌管这套班子,不是因为他多有能力,而是他背后的文人可以威胁到官僚,随时可以代替官僚,所以于世韬的话才有力量。

而现在,张太虚决定要“四权合一”创办一所学校,所谓四权就是,地方精英的权力,自由会会员的权力,知识分子的权力以及底层人口的权力。

张太虚设计班子是要收买人心,不这样做就无法对旧体制进行改良,披着改良的皮进行改革。

老话说,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建立一个新世界。

可这个过程是需要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一定要破坏旧世界的同时,准备好如何建设新世界,不要给旧势力反应过来的时间。

一旦他们意识到你要改变现状,他们团结起来的时候,会让你看到,什么叫舆论的力量,什么叫做笔杆子。

张太虚捋清了思路,也准备进行一场,边改造边清洗的战争。

等到于世韬来的时候,张太虚看到他的脸色发红,想必是已经迈入筑基境了。

张太虚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个好的政治家,是不能暴露自己目的,最好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于先生,做的好大事。”

于世韬闻听还以为他夸赞自己,修房子修的好。

刚想谦虚,随即意识到不对劲,因为张太虚身旁坐着的男人,带着一点凶戾之气,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对权力的野望。

“不知,下官做错了什么事。”

于世韬立刻跪下,连坐也不敢坐了。

“通虏卖国,算不算你的一桩大罪?”

“这实在是冤枉啊,在下一心为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通敌念头。”

“那我问你,为何城中还有留辫子的男人?为什么你的衙门里还有留辫子的男人?其中未必没有心向大乾的叛逆,其中也未必没有奸细,就算你没有卖国,你是不是也默许了!现在你还冤吗?”

这一套罪名,惊的于世韬目瞪口呆,也让外面偷听的衙役,感到一阵后怕。

“于世韬,你自己说,该当何罪!”张太虚就是诈他,若有此时脸色必然变得紧张。

于世韬也不傻,他当然知道这是无妄之灾,张太虚没事找事,他必须要想办法,把这个帽子摘下来。

“下官,实在不知有剪辫子的命令,现在我就下令让他们去挨家挨户的追剪!望陛下恕罪。”

这番话说的十分诚恳,表示了自己愿意配合的态度。

张太虚挥手示意他起来,这才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

“于先生也没有那么大的罪过,这都是愚民不知教化才导致的,我想让于先生和康先生,连同自由会,城中商会共同出资成立一所学校。”

“好好好,开启民智利国利民,敢问这位贤弟如何称呼?”于世韬口头答应,转头就摆出一副老资历的态度,向康有为示威。

“在下,康有为,字长素,广州南海人,此次前来,为的就是救国救民,兴我华夏。”

康有为还要再说,张太虚急忙拦住他的话头,要是这两个人团结起来,自己可就没办法分而治之了。

“于先生,剪辫子的事先放一放,学校的事要紧,却也不必大张旗鼓的宣传,只用张贴告示号召大户捐款即可。”

于世韬点头算是同意,在他看来张太虚还是有些害怕城中起乱的,只要团结好士绅商户,摆平了他们才能反过来争取更大的权力。

张太虚又对康有为说:“长素你随着于先生去看看地址,这一块儿地要大要平整,我要修建一所能容纳两三千人的学校。”

“是。”康有为很是兴奋,随着于世韬出门,他心想这算是吏部尚书了,可以说一步登天。

张太虚并未随他们一同出去,因为这件事还没完呢,他要亲自掌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