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拂晓钟声渡人舟
- 404NotFound即见如来
- 老罗蜀黍
- 1531字
- 2025-04-19 00:01:50
晨雾未散时,青石阶上传来簌簌的扫帚声。老僧玄明握着竹帚,将昨夜落下的银杏叶拢作金黄的漩涡。远处山门吱呀作响,年轻僧衣上沾着露水的弟子慧觉匆匆走来,鞋底碾碎了几片刚扫净的落叶。
“师父,昨日俗家表兄来寺里诉苦。“慧觉接过竹帚,将残叶仔细拾进簸箕,“他说与相交十年的挚友渐行渐远,想挽留又怕强求,想割舍又觉心痛。“
玄明在古柏下的石桌前坐下,铜壶里的山泉水咕嘟作响。他取了两枚去年收的野枇杷叶投入陶盏,沸水冲起琥珀色的涟漪。“你可见过溪涧里的红尾鲤?“
慧觉将扫帚倚在经幢旁,跪坐在蒲团上摇头。檐角铜铃被晨风叩响,惊起两只正在啄食的灰斑鸠。
“那鱼儿遇着活水便摆尾游走,若是困在浅洼,纵使日日投喂精粮,鳞片也会黯淡无光。“老僧将茶汤注入天目盏,雾气氤氲了眉间皱纹,“二十年前有位茶商,总嫌武夷岩茶苦涩,非要在清明前采的银针里掺桂花蜜。“
慧觉看着师父从袖中取出个布包,展开是半片风干的茶叶,边缘焦黑如遭火燎。
“那年他执意冒雨进山收茶,马车坠崖时被茶树拦住。躺在泥泞里三天三夜,嚼着雨水泡发的茶叶求生。“玄明指尖摩挲着茶末,“后来他的茶庄只卖雨前龙井,却成了江南最大的茶商。“
廊下传来沙弥们早课的诵经声,混着山雀啁啾。慧觉望着茶汤里沉浮的叶梗,忽然道:“前日下山化缘,见酒肆掌柜赶走赖账的熟客,转身时却在抹眼泪。“
“你看后山那棵空心槐。“玄明指向云雾缭绕处,“雷火焚了心,反倒成了山雀筑巢的福地。去年大雪压断枯枝,今春断口处又抽了新芽。“
慧觉想起昨日扫塔时,在第七层檐角发现个残缺的陶埙。试着吹响时,漏风的音孔反而奏出呜咽的调子,比完整的乐器更教人怅惘。
“师父,若注定要离散,当初何必相遇?“
玄明从石凳下取出个蒙尘的棋罐,倒出三枚黑子五枚白子。“你看这墨玉棋子,在昆仑山埋了千年才得温润。若怕离别之苦,当初就该永困山腹。“他将白子排成北斗状,“三十年前云游时,见过被退婚的姑娘在月下磨剑。十年后再遇,她已成镖局掌事,说最感激当年悔婚之人。“
日头渐高,晒化了瓦楞上的薄霜。慧觉起身添茶时,瞥见师父腕间褪色的红绳——据说系着某位还俗弟子的胎发。
“前朝有位翰林,晚年隐居在此抄经。“玄明突然说起不相干的事,“他总在寅时三刻研墨,说这个时辰的晨露调墨最是清透。去年老衲整理藏经阁,发现他临终前抄的《金刚经》里,'应无所住'的'住'字洇成了墨团。“
慧觉想起斋堂墙上那幅“吃茶去“的偈语,墨迹淋漓处隐约可见叠写的痕迹。原来禅师第一次写的是“莫强留“,又觉刻意,揉了七张宣纸才改成现在这三字。
山风骤起,卷着几片银杏掠过经幡。玄明忽然咳嗽起来,慧觉忙替他抚背,触手皆是嶙峋的骨头。“师父该添件夹袄了。“
“你看这咳嗽,“老僧笑着拭去嘴角茶渍,“年轻时嫌它恼人,如今倒成了报时的更漏。“他从怀中掏出个油纸包,“昨日山下王婆婆送的芝麻糖,说是谢我劝她儿子莫再纠缠变心的姑娘。“
慧觉咬开糖块,甜味里泛着细微的苦。就像去年中秋那坛埋得太深的桂花酿,启封时已酿出药香。
“东厢那位总来问姻缘的施主...“慧觉迟疑道,“她今日又来求签了。“
玄明捡起片完整的银杏叶,对着日光端详叶脉:“记得后山断崖那丛野兰吗?多少采药人想移栽,偏生在石缝里开得最好。上月暴雨冲垮山石,如今倒在那片废墟里生了新苗。“
午钟响起时,慧觉收拾茶具的手顿了顿。陶壶内壁积着深褐色的茶垢,像极了师父禅房里那尊被香火熏黑的地藏像。他突然明白,为何师父总说“茶锈是壶的袈裟“。
“晌午该给菜圃浇水了。“玄明拄着竹杖起身,影子投在《心经》照壁上,正好遮住“无挂碍“三个字,“前日种下的萝卜籽,今早瞧见冒了新芽。“
慧觉望着老僧蹒跚的背影,忽然想起八年前那个暴雨夜。自己跪在山门外求剃度时,师父撑着破油纸伞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蓑衣在檐下,换上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