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古董店的柜台后,手中的鹿皮布轻轻擦拭着一只清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瓶。店里的檀香袅袅升起,在昏黄的灯光下勾勒出朦胧的烟迹。这是我最喜欢的时间,傍晚六点,街上行人渐稀,店里只剩下我和这些沉默的老物件。
林氏古董店坐落于城南的青云街上,这条街自民国时期就是古董商聚集之地。店铺是一栋两层的老式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门楣上挂着“林氏古董“的匾额,据说是当年一位翰林的手笔。店里的陈设保持着旧时的格局,红木的博古架上摆满了各式古董,从商周的青铜器到明清的瓷器,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我的目光扫过店内,落在那面汉代铜镜上。这面铜镜是祖父留下的,镜面已经模糊不清,但镜背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见。奇怪的是,每次擦拭这面铜镜,我都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血腥味。我曾请过几位专家鉴定,他们都说是我的错觉,但我确信那不是错觉。
门上的铜铃突然响了。
我抬起头,门口空无一人,只有一封信静静地躺在地上。信封是上好的宣纸,边缘烫着暗金色的云纹,在暮色中泛着微光。我弯腰拾起信封,指尖触到一种奇特的质感,仿佛在抚摸某种生物的鳞片。
信封上没有邮戳,只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致林氏古董店主人亲启“。我认得这种字迹,是标准的馆阁体,这种书法在民国时期最为盛行。
我用裁纸刀小心地拆开信封,一股若有若无的檀香味飘了出来。信纸是上等的熟宣,墨迹未干似的泛着光泽:
“林先生台鉴:
久闻阁下精通古物鉴赏,今有家传之物数件,欲请先生过目。若蒙不弃,请于今夜戌时,至城西青云巷23号一叙。此物与令祖颇有渊源,望勿推辞。“
落款处没有署名,只盖着一枚朱红色的印章。我凑近细看,印章上的篆文让我心头一震——那分明是祖父生前最珍爱的私章。
我的手微微发抖。祖父去世已经二十年了,这枚印章一直锁在老宅的保险箱里,从未示人。我急忙翻出手机,拨通了老宅管家的电话。
“张叔,祖父的那枚私章还在吗?“
“在的,少爷。一直在保险箱里,我每天都会检查。“
我放下电话,感觉后背有些发凉。窗外的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远处的路灯在玻璃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我看了眼墙上的老式挂钟,七点一刻。
从店里到城西青云巷,差不多要四十分钟。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拿起外套和手电筒。不管这是恶作剧还是别的什么,我都必须走这一趟。
锁店门的时候,我注意到对面巷口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车窗贴着深色的膜,看不清里面的情形。我装作没看见,快步走向停车场。后视镜里,那辆车始终没有动静。
青云巷在城西的老城区,那里保留着许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我把车停在巷口,雨水开始淅淅沥沥地落下。23号是一栋三层的老洋房,铁艺大门上爬满了藤蔓,门牌已经锈迹斑斑。
我站在门前,雨水顺着伞骨滑落。门内一片漆黑,只有二楼的一扇窗户透出微弱的光。我伸手推了推铁门,出乎意料的是,门竟然没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