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优秀的麻醉医师/研究生

在60多个春秋里我不知培养了多少住院医师和进修医师,也不知做过多少次学术报告,共培养了8名硕士研究生,他们都是优秀的麻醉医师,其中6名后来先后成为麻醉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通过他们又培养了更多的麻醉医师和研究生。我与这8名研究生是良师益友。培养麻醉医师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麻醉医师的基本素质

我对麻醉医师/研究生有严格的要求:高度的责任担当;扎实的基础临床;熟练的操作技术;良好的人际沟通;快速的应变能力。这五条不仅是我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

1.高度的责任担当

“麻醉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麻醉如履薄冰,麻醉如临深渊”。麻醉医师不仅要和疼痛作斗争,有时还要与死神赛跑。高度的责任心源于对生命的关爱,源于医学人文和医师价值观的引领,处处为病人着想,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节约医疗资源,麻醉医师有许多事情要做。确保病人的无痛与安全,打造“麻患”命运共同体,是麻醉医师的共同奋斗目标和责任担当。十分的责任要有十二分的爱心。

2.扎实的基础临床

 基础课与临床课是医学的前后两大部分,应当先学好再进入麻醉专业,特别是麻醉学已进入围手术期(简称“围术期”)医学,过早定向会影响基础与临床的深入学习。麻醉医师首先是一名医师,其次才是麻醉医师。过去因麻醉医师短缺,办麻醉系是对的,但从长远看可能弊多于利。麻醉医师要有丰富的内、外科知识,才能当好外科医师的参谋,做好术前评估,权衡手术的风险。“能不能手术,问问麻醉”。之所以要开麻醉门诊,对麻醉医师的要求就是“全科医师”的角色。今后麻醉医师应当出身医疗系,而不是麻醉系。麻醉医师要不断进行内、外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更新,以应对外科发展的要求。我们既需要“麻醉师”,更需要“麻醉大师”。

3.熟练的操作技术

 麻醉医师除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插管,动、静脉穿刺和脊椎穿刺等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会各种麻醉机、监护仪、可视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善于监测心功能、脑功能及神经功能,掌握精准麻醉的调控。随着超声技术在麻醉中的开展,麻醉医师必须成为超声+麻醉的复合人才,开展各种神经阻滞麻醉,并由粗大的神经干向外周肌群(如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细小神经发展,由术中镇痛向术后镇痛延伸,参与多模式镇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4.良好的人际沟通

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有很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包括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沟通,与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病人的沟通,还包括与外科医师关于术前准备、麻醉选择和术中的沟通,尽管大家都是为病人着想,但外科要手术治病,麻醉要镇痛保命,台上台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争论是难免的,只有换位思考,共同商量,才能弥合分歧。必要时应请上级医师共商处理对策。

术前我喜欢与小病人交朋友,消除他们对手术的恐惧。我的儿歌有:“好朋友手拉手,一二一向前走,向前走动手术,爷爷等在大门口”。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麻爷爷”。

5.快速的应变能力

 围术期病情变化快,气道问题、血压骤降及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最可怕的是低氧和心脏骤停,麻醉医师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如果你没有“火眼金睛”,反应迟钝,往往会错失抢救时机。为了挽救生命,麻醉医师应像《沙家浜》里阿庆嫂那样,临危不惧,随机应变,果断处理。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要有统一指挥,发挥团队的力量。麻醉医师的抢救箱必须每天进行抢救补充,一旦接到电话拎了就跑。如果抢救发生在高层病房(如ICU),接到电话是跑步上楼还是呼叫电梯?要看哪种能更快接近病人。总之,抢救是对麻醉医师体力和脑力的考验,必须争分夺秒,快速反应。

二、大胆放手,严格监督

放手就是让住院医师去操作,监督就是必须要有上级医师的指导帮助,先手把手教,再放手去做。由于麻醉学是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看书是学不会的。我历来主张“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现在我们培养医师的短板是动手能力差。为了保护病人,可以先通过模拟人进行操练,但病人不同于模拟人,个体差异很大,只有放手让他们到病人身上去做,才能掌握真正的本领。但大胆放手必须有老师的严格监督,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维护病人利益。如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老师监督和超声的引导下至少做20~30次,才能让学生独立操作,以防止穿刺造成的机械并发症。“放手不放眼”已成为培养麻醉医师的重要经验。

三、上智者晦前,中智者晦后

古人曰:“上智者晦前,中智者晦后,下智者无晦。”我的研究生们至今仍记得我对他们的教导。麻醉医师要做“上智者”,即在麻醉前要充分评估病人,制订麻醉方案,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可能发生不良事件的预防处理,防患于未然。手术当天麻醉科都要常规进行交班,在晨会上交流病人的信息,完善麻醉的管理措施。对危重病人术前要请相关科室会诊,甚至进行多学科联合讨论。由于多学科的重视和出谋划策,多数危重病人都能转危为安,因此,麻醉医师对“晦前”都有深刻体会。“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智者晦后”,即在麻醉后对病人出现的发病率(morbidity)或死亡率(mortality)进行“双M”讨论,总结经验教训,防止再犯类似的错误。“双M”讨论不追究个人责任,而是提高全科风险防范的管理能力,因此这样的病例讨论对当事者没有太大压力,深受欢迎。医师不可能不犯错,把每个人的教训供大家分享,可以提高全科麻醉管理水平。

我们在点赞上智者、欢迎中智者的同时,也要教育个别下智者,因为他们在发生不良事件后,往往把错误推给别人,或归于客观病情的变化。对有意隐瞒或掩盖错误者,更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四、麻醉医师成才之路——研究生

要想成为优秀的麻醉医师,是否都要读研究生可供大家讨论,但麻醉医师成才之路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①爱专业,爱学习,爱思考,爱参加学术会议和病例讨论;②会科研;③会写文章和论文;④会讲课;⑤身心健康,喜欢参加文体活动。

我因为热爱麻醉专业,就想一干到底。因为爱思考,爱学习,就想多读麻醉书刊,多参加学术会议和病例讨论,更新知识,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我喜欢与中青年的麻醉医师交朋友,学习他们科研的智慧和点子,永远保持好奇心,做到科研路上不掉队。

麻醉医师应当有一定业余爱好,在体育和文艺上有所擅长。要学会休息,劳逸结合,防止“疲劳麻醉”。麻醉医师应没有吸烟和酗酒的不良嗜好。

五、临床科研的思路

麻醉医师天天在临床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根据临床问题制订科研计划,找出解决的办法,再回到临床中去检验,从而提高服务病人的质量。这种从床边来再回到床边去,就是临床科研的思路。

麻醉医师工作繁忙,不可能抽出较多时间去做实验室工作,因此最适合做临床科研。我曾是临床型研究生,我培养的研究生也都是临床型,不是科研型。心血管手术是用血大户,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看到阜外医院心脏手术的病人因大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发生率高达10%~30%时,十分痛心,决心以血液保护作为研究方向,研究输血指征和各种节约用血措施,我的研究生也围绕这个方向设计自己的子课题,如抗纤溶药减少失血的效果,肝素抗凝与鱼精蛋白拮抗的最佳剂量,以及血小板受体在凝血中的作用等。

临床科研不仅解决临床问题,更要出成果、出人才。我在指导血液保护中先后获得三个奖项:①心脏黏液瘤病人肝素耐药的机制,获卫生部1994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②心血管手术输血后丙型肝炎的综合防治,获深圳市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获四川省2007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六、能武能文,善于写作

麻醉医师不仅要有高超的麻醉技能,还要能武能文,总结自己的麻醉经验,撰写科学论文。写文章可先从个案报告开始,再写临床病例分析或文献综述等。写文献综述是研究生的基本功,阅读国外文献首先要学好外语,当前学好一门英语就够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找到科研灵感。我的导师尚德延教授告诉我“学好外语不仅能进行学术交流,成长也更快”。学好外语可帮助你打开科研的大门。怎样写好文章有以下三条可供参考。

1.“题好一半文”

 读文章先看标题,有大标题和小标题。题目是“画龙点睛”之作,题好才有吸引力,才能带来好的“收视率”。题目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即用最简单、最准确的语言去表达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文题必须简练,让人能记住你的题目。写中文题的同时也写英文题,中英文对照可以写出更具吸引力的好题目。

2.“凤头—猪肚—豹尾”

 即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充实的主体和有力的结尾。这是元代文人乔梦符给文章的画像。我们论文的前言就是“凤头”,首先要构建临床问题,提出研究的目的、来源、方向和重要意义。论文的方法和结果是“猪肚”,要科学设计和切入,要有完整的数据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真实可靠。讨论和结论是“豹尾”,要根据结果进行论证,提出创新的理论。讨论不是综述,要有自己的见解。文献是论文的支撑,文献的引用要有的放矢。

3.“文章是改出来的”

 尚德延教授教导我:“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有时需三易,甚至四易其稿”。吴英恺院士告诉我:“文章写好后不要急于寄出,放它十天八天,之后再进行修改,也许你会有新的思考和见地”。国外专家的经验是,文章送出之前先投会议上,经过别人提问和“推敲”,给你挑出毛病,回去再加工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七、不仅能写还要会讲

麻醉医师在教学、病例讨论、科普宣教和学术交流中均需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会讲课和讲学是医师不可或缺的技艺和成功要素,要想成为优秀的麻醉医师也不例外。吴英恺院士曾教导我:“讲课要让外行听起来很热闹,让内行听起来有内容。”我的领会是作报告要深入浅出,既让非专业人士听得懂,更要让专业人士有收获,得到新的信息。

讲课是一门艺术,教学要有激情,为了打动听众,不仅内容丰富,有新的东西,还要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多媒体是讲课的重要载体,文字不超过7行,每行不超过20个字,且图文并茂。要以手势助说话,把话送到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并注意观察讲课的效果,开展必要的互动提问,万不可照幻灯片念字。麦克风离嘴的远近要适度,太近震耳欲聋,太远又听不清楚。如果讲课成了催眠曲,必定以失败告终。

做学术报告要有广度和深度,要遵守时间要求。一次我在美国麻醉年会上作论文报告,要求6张幻灯片,讲8min,讨论2min,我都做得精准无误。协调人先在我的展板前提问,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的讲课得到关注和共鸣,希望有人提问或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评论。至今还有一些医师记得我当时讲课的歌声和顺口溜,我感到十分欣慰,说明讲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八、回顾与期盼

1.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我是1964年国内第一个麻醉学研究生,因历史原因中断培养。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重新点燃了我的麻醉梦,于是决心二次报考,回到了阜外医院麻醉科读研,导师还是当年的尚德延教授,但已时隔13年,时年46岁。毕业后我留在阜外医院继续从事心血管麻醉工作,直到1997年退休。退休后我先后到武汉、成都和佛山做兼职教授,继续血液保护的研究工作,坚守临床麻醉第一线,用我乐观向上,热爱麻醉事业的奋斗精神,为弟子们做出榜样。

2.任重道远育新人

 我国麻醉医师的缺口很大,需积极培养。作为从医从教60余年的老医师、老教师,有责任培养更多优秀的麻醉医师,一代接着一代干,让新一代的人脱颖而出,早日补齐麻醉医师的短板。

(邓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