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手册(第2版)
- 黄久佐 花苏榕主编
- 1921字
- 2025-03-14 16:52:10
【治疗】
外科急腹症多数发病很急,发展快,病情常很危重,处理应及时、正确和有效。在作出诊断的同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做估计,再对腹部情况进行判断,系统地考虑各项问题。无论诊断是否明确,均应考虑患者有无急诊手术的适应证。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应掌握中转手术的指征。对于手术患者,合理妥善的术前准备、术中探查技巧及术后管理都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1.一般处理及危重监测
首先应综合判断病情的危重情况。所有患者均应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无论手术与否,明确诊断前均应禁食禁水。如有腹膜炎表现、呕血、大量呕吐、怀疑肠梗阻或准备行上腹部手术,应放置鼻胃肠管减压。有脱水表现者应予补液治疗。有感染征象或准备行手术探查的患者,应酌情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生素,主要依赖经验性用药。
对于危重患者,需进行重症监护。如有休克表现,应尽快去除诱因,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监测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积极对症支持。对于需要急诊探查的患者,应竭尽所能,争分夺秒,为介入治疗及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2.介入治疗
随着介入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许多急腹症患者,尤其是临床诊断不清或需先行有创检查(血管造影等)的患者,可在检查的同时行介入治疗(表6-1-3)。
表6-1-3 可行介入治疗的疾病

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3.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1)对于诊断明确的急腹症患者,如药物、介入等非手术治疗不能遏制病情发展,均应急诊手术。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化脓或坏疽性胆囊炎、溃疡病急性穿孔伴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肝癌破裂出血等。
2)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如果出现感染中毒表现、弥漫性腹膜炎、血压不稳定或有腹腔内活动性出血表现,评估无法行介入明确诊断或治疗,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腹腔镜探查或开腹探查。某些体征或检查发现常有提示作用(表6-1-4)。
表6-1-4 需要考虑手术的征象

3)对于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除给予各种积极治疗外,密切观察病情非常重要,每隔数小时查看患者,注意全身情况及腹部体征变化。对于病情加重(症状或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或仍未确诊者,应考虑急诊手术探查!
(2)术前准备:
充分的术前准备必须与延误手术带来的风险相权衡!某些感染严重或出血难以控制等情况下,手术甚至优先于稳定生命体征和纠正酸碱平衡。
除抢救外的大多数情况下,术前准备应包括完善术前常规化验、配血;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放置鼻胃肠管及尿管,静脉使用抗生素,纠正贫血等。
(3)手术要点:
诊断明确时可根据医院及医师经验情况选择腹腔镜探查,如已广泛应用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若条件不允许进行腔镜手术,应采用相应的常规切口,如阑尾切除使用麦氏切口、胆囊切除或胆总管探查使用右上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切口、溃疡病穿孔缝合或胃大部切除用上腹正中切口、乙状结肠扭转用左下腹切口等。急性胰腺炎坏死灶清除术多用上腹横切口。诊断不明的探查术,除非肯定病变位于左侧,一般采用右侧旁正中切口,因右侧内脏发病机会较多,且便于上下延长。急性阑尾炎而又不完全肯定时,最好不要采用麦氏切口,采用右下腹直肌切口为宜。
开腹明确诊断后,原则上应做较为彻底的手术,如溃疡病急性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肠坏死行肠切除术、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等。结肠梗阻患者如情况较好,在尽可能清除结肠内容物后,切除相应病变,考虑行一期吻合,同时加强局部灭菌、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如果患者情况较差,麻醉后血压不稳定,或腹腔内感染严重,则不宜做复杂手术,只行姑息或分期手术,待病情好转后再根据情况择期行二次手术。
关腹前应妥善处理腹腔,一定要尽量吸净脓液或渗液,如已扩散至全腹,可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吸净,但如为局限性,不宜广泛冲洗,避免感染扩散。引流管可酌情放置。腹腔内一般不用抗生素,但感染严重时可用稀释10~20倍的碘附原液冲洗。年老体弱、营养不良、高度肥胖或腹腔感染严重的患者,应采用减张线加固缝合切口,防止术后切口裂开。
Tips:
1.时刻牢记“diagnose now(及时诊断)”,切忌拖延!充分利用已有的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早诊断、早处理胜过一切!
2.不要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它们并不比你的临床评估更加可靠。相反,它们往往会误导你,尤其在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不充分的情况下。
3.超声有助于除外某些情况,尤其对于女性!壁增厚的阑尾往往提示急性阑尾炎。但看不到阑尾并不能除外阑尾炎!
4.镇痛并非绝对禁忌!在有经验的医师完善病史及体格检查,作出病情判断后,可以考虑给予镇痛。适当镇痛不会掩盖体征及疾病发展,相反,足量镇痛无效往往提示病情严重。
(马琳 花苏榕 审校:李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