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糖尿病的人群患病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上升较快,成倍增长。城市化使居民生活方式改变,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显著减少及快节奏、紧张环境等都影响着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在不断升高,早发糖尿病形势严峻。

1.每五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我国60岁以上的人群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为10%,2006年增加到了13%。在2008年、2013年的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中,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

2.肥胖人群扩大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的突出原因

日益严重的肥胖问题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肥胖者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更高(图1-1),青少年中的超重、肥胖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在《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中,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中超重者占1/3,肥胖者占比超过1/1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者占比接近1/10,肥胖率为6.4%,都在显著上升。

肥胖是人体过剩的能量摄入转化为多余脂肪,并积聚在体内的一种疾病状态。肥胖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腹部脂肪量增加称为腹部或内脏性肥胖,其危害更大。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强调腹部肥胖对健康危害的严重性,并将“肥胖”认定为“疾病”。中国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定义为腹型肥胖。

图1-1 肥胖=多种疾病

3.糖尿病更“偏爱”亚裔

2型糖尿病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率有差别,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亚裔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在同样的性别、年龄和胖瘦程度下,亚裔人的患病风险比高加索人(过去称为白色人种)高60%。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住的华人等亚裔人的糖尿病发病率也较高。

目前全球已经定位超过100个2型糖尿病的易感位点,这些位点是与糖尿病发病有关的遗传异常位点,其中,有30%的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得到了验证。也有在中国人中发现的如PAX4、NOS1AP等多个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异常可增加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使发病风险升高5%~25%。而且,与中国人的2型糖尿病发病显著相关的40个易感位点构建的遗传风险评分模型显示,这些易感位点主要与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有关,这对预测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4.未诊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

我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显示,2013年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男性为11.1%,女性为9.6%。成年人以2型糖尿病为主,同肥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型糖尿病少见,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主要在儿童中发病,成年人中不常见。妊娠糖尿病是在怀孕期间发病的糖尿病类型。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糖尿病,更为少见,都有其特殊原因。

在2013年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中,未诊断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未诊断糖尿病的人数不少,这与个人糖尿病科普知识不足或缺乏有关。个人健康素养不够,自我保健意识差,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被及时诊治。肥胖和超重人群更易罹患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2倍以上。2013年按体重指数(BMI)分层显示,BMI<25kg/m2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7.8%,25kg/m2≤BMI<30kg/m2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5.4%,BMI≥30kg/m2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1.2%。因此,应高度关注肥胖人群中的未被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5.糖尿病发病的人群和地区差异

● 中国各民族间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满族、汉族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藏族,其患病率是藏族的3倍。

● 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12.0%)高于农村(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