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咳嗽

本病临床以咳嗽为其特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实证

实寒——咳嗽连声响亮 咽痒 喜热饮

止嗽散(《医学心悟》)

宣肺疏风,止咳化痰。外感风寒咳嗽,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宣肺解表。感冒风寒,咽痒咳嗽,或遇冷咳甚,别无他证。

麻黄 杏仁 甘草

三拗汤用麻杏草,中药炮制反其道,

煎加生姜服后睡,散中有收咳喘效。

三子养亲汤(《皆效方》)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二陈平胃散(《症因脉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食积咳嗽,胸脘满闷,咳甚干呕,舌苔白腻,脉濡滑。

半夏 茯苓 陈皮 甘草 苍术 厚朴

二陈平胃苓半夏,消积宽中把痰化,

苍术甘草朴陈皮,痰湿中阻痞满平。

六安煎(《景岳全书》)

化痰止咳,理肺散邪。风寒咳嗽,痰滞气逆,痰多而黏,胸膈满闷,鼻塞,腹胀纳差,大便黏腻,舌苔厚腻,脉滑。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杏仁 白芥子

六安煎为景岳方,杏仁白芥二陈汤,

风寒宜加辛散剂,气虚无痰燥阴伤。

止嗽散温润和平,调和肺气,作用于上焦,故食后睡前服用。三拗汤源自《金匮要略》,原名为还魂汤,因炮制加工方法同常规相拗,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三拗汤”收录为名。“拗”者违逆不顺之谓也,“三拗”指所用三药皆违常法而用,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麻黄茎、根和节均能入药,但三者作用不同,茎能发汗解表,根能止汗,节味甘、微涩,有节制约束发汗的作用。麻黄发汗解表以去节为宜,宣肺平喘则无需去节。杏仁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之不过于宣。三拗汤用于邪气郁闭于肺导致的咳嗽,风寒、郁热均可,戴思恭《证治要诀》及尤在泾《金匮翼》中俱谓:“经年累月,久咳不愈,余无他证者,得三拗汤恒愈”。脾虚或过饱,每致停食生痰,痰盛壅肺,肺失宣降。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重点在肺。白芥子长于豁痰,苏子长于降气,莱菔子长于消食,临证当视痰壅、气逆、食滞三者之孰重孰轻而定何药为君,余为臣佐。而二陈平胃散健脾燥湿更强,重点在胃。六安煎则在燥湿化痰的同时兼有疏散风邪的作用。

实热——咳声粗浊 痰黏稠或黄 口渴喜冷饮 唇红舌干 饱闷嗳腐

桑菊饮(《温病条辨》)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 桔梗 甘草 芦根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清金化痰汤(《医学统旨》)

清肺化痰。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黄芩 山栀子 知母 桑白皮 瓜蒌仁 贝母 麦冬 橘红 茯苓 桔梗 甘草

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

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 胆南星 制半夏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糊为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桑杏汤(《温病条辨》)

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桑叶 杏仁 沙参 象贝 香豉 栀皮 梨皮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清燥润肺。温燥伤肺证重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桑叶 石膏 甘草 人参 胡麻仁 阿胶 麦冬 杏仁 枇杷叶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加减泻白散(《医学发明》)

泻肺清火,养阴利咽。肺经伏火,咳嗽气喘,气息腥臭,涕唾稠黏,口舌干燥,皮肤蒸热,咽喉疼痛。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甘草 知母 黄芩 桔梗 陈皮 青皮

加减泻白青陈桑,知芩甘桔地骨藏,

粳米补脾培中气,泻火补金肺气降。

桑菊饮为辛凉微苦之方,为辛凉轻剂,其解卫分、清气分的力量皆弱。所以吴鞠通自注曰:“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即为桑菊饮。与银翘散相比,桑菊饮由于加入杏仁、桔梗治咳效果更好,而银翘散疏解力量较强。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均是清肺化痰之剂,前者苦甘辛寒,更有润肺之功;后者辛苦寒,长于行气燥湿化痰。桑杏汤、清燥救肺汤都用于外感温燥证,桑杏汤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清燥救肺汤力量更强用于重证,且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本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小儿以及肺部感染迁延不愈者。桑叶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然甘苦甚于辛味,又禀受金秋敛降之气,肃降之功甚于清宣之力,桑叶有补益强壮作用,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说。加减泻白散为降肺中伏火而设,是指邪气入里化热伤阴,邪气盛,故用知母、黄芩苦寒清热。

二、虚证

虚寒——咳声较低 劳累 受凉 饮食肥甘 生冷后加重 痰白清稀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益气疏风,化痰止咳。气虚邪留,咽痒如有异物,咳嗽痰白,甚则呕恶痰涎,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人参 紫苏 陈皮 枳壳 前胡 半夏 葛根 木香 甘草 桔梗 茯苓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葛根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痰湿宜。

九仙散(《卫生宝鉴》)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久咳肺虚,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黏,脉虚数。

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 贝母 罂粟壳

九仙散中罂粟君,五味乌梅共为臣,

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参苏饮有健脾益气,疏风解表,化痰止咳之功。全方辛甘发散,适用于正气不足,邪气稽留,迁延不愈咳嗽。本证宜缓缓图之,不可过用苦寒,恐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对于痰湿阻络,颈部瘰疬明显者,酌加通络化痰之品。九仙散为固涩剂,用于久咳伤气,敛中有散,降中寓升,总体以降、收为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虚热——夜卧咳嗽较剧 痰吐如丝 咳痰味咸

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阴虚燥热,咳嗽少痰,咽喉肿痛,鼻干唇燥,脉数无力或细数。

生地 麦冬 生甘草 玄参 贝母 牡丹皮 薄荷 白芍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

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黏,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沙参 玉竹 生甘草 冬桑叶 麦冬 生扁豆 天花粉

沙参麦冬饮豆桑,玉竹甘花共此方,

秋燥耗津伤肺胃,苔光干咳此堪尝。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养阴补肾,化痰止咳。肺肾两虚,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呻吟不已,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当归 熟地 陈皮 半夏 茯苓 炙甘草 生姜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固肾降逆气归元,金生丽水疗效真。

养阴清肺汤滋养脾胃肺肾之阴,清肺之阴火,凉血利咽,止咳化痰。全方用药轻清凉散,非大苦大寒之品,既解毒养阴,又不伤正气。沙参麦冬汤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金水六君煎适用于肺肾阴虚,水泛为痰者,治疗肺肾阴虚,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证见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当归、熟地配伍陈皮、半夏有增强封藏之意。《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痰饮病轻则治肺脾,重则治肾。以虚痰之本源于肾,肾气虚则闭藏失职,上见饮泛为痰,下呈不约为遗,故加熟地、当归使令肾气得充,厚其闭藏之力,则水湿运化,痰之本源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