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喘证

本病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实证

实证——呼吸深长有余 气粗声高 对进食影响不大 脉有力

麻黄汤(《伤寒论》)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咳嗽上气,胸膈烦满,痰气不利。

麻黄 紫苏子 杏仁 陈皮 桑白皮 茯苓 甘草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

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小青龙汤(《伤寒论》)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舌苔白滑,脉浮。

麻黄 芍药 细辛 炙甘草 干姜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而数者。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张。

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清肺降气,化痰止嗽。肺经热甚,喘咳气涌,痰多质黏色黄,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桑白皮 半夏 苏子 杏仁 贝母 山栀 黄芩 黄连

桑白皮汤痰热疗,芩连山栀将火扫,

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肺热咳喘,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地骨皮 桑白皮 炙甘草 粳米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齐,

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之咳喘证,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紫苏子 橘皮 半夏 当归 炙甘草 前胡 厚朴 肉桂 生姜 大枣 苏叶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

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喘,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半夏 橘红 白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二陈汤用陈半夏,茯苓甘草臣药加,

理气和中燥湿痰,生姜乌梅不能差。

三子养亲汤(《皆效方》)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五磨饮子(《医便》)

行气开郁降逆。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上气喘急,胸腹胀满。

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乌药

降气沉香用槟榔,顺气乌药及木香,

枳实破滞酒和阴,药量等分细审详。

麻黄汤与华盖散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外寒内饮,选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都能透邪于外,合用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桑白皮汤和泻白散均可治内热咳喘,桑白皮汤清热之药较多,适合里热明显,偏实证,而泻白散中以桑白皮、地骨皮专清肺中伏火,且有养阴之功,适合久咳肺虚,肺经有伏热,但热象不甚者。三子养亲汤用于停食生痰,痰盛壅肺,肺失宣降之喘证,较之二陈汤更偏于实证。肺实肾虚的“上盛下虚”证,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上盛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当归治咳逆上气,养血润燥以佐制半夏、苏子之辛燥之性,并在大量的降气药中加入少量苏叶,使气机升降相得益彰,但量要小。苏子质润,功擅降气消痰,力量温和,尚能温中降逆,为虚劳咳嗽之专药。五磨饮子多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气短不足以息,一般无明显发绀及咳嗽咯痰症状。

二、虚证

虚证——呼吸短促难续 自汗盗汗 痰鸣咳嗽不著 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面色如涂朱欲亡阴 冷汗烦躁欲亡阳

补肺汤(《永类钤方》)

补肺益气,止咳平喘。肺虚咳喘,短气自汗,声音低弱,舌淡,脉象虚弱。

人参 黄芪 熟地 五味子 紫菀 桑白皮

补肺汤用地参芪,紫菀五味桑白皮,

久咳无力脉虚弱,金水相生病自离。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温补肾阳,行气化饮。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

地黄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牡丹皮 泽泻 桂枝 制附子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茱,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滋肾保肺,降火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熟地 生地 当归 白芍 甘草 桔梗 玄参 贝母 麦冬 百合

百合固金二地黄,麦冬玄参桔甘藏,

贝母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人参蛤蚧散(《博济方》)

益气清肺,止咳定喘。久咳气喘,痰稠色黄,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瘦,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痨。

蛤蚧 杏仁 炙甘草 人参 云苓 川贝 桑白皮 知母

补益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咳喘,

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勿煎。

从龙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收敛肺气,化痰平喘。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

生龙骨 生牡蛎 生杭芍 清半夏 苏子 牛蒡子

从龙半夏龙牡芍,牛蒡苏子一同熬,

有热石膏量添入,青龙善后此方高。

参赭镇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补敛元气,纳气平喘。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干,致胃气不降,胸腹满闷。

野台参 生赭石 生芡实 生山药 山萸肉 生龙骨 生牡蛎 生杭芍 苏子

参赭镇气芍萸苏,药芡龙牡总相逐,

镇冲降逆回虚脱,益肾阴阳一手扶。

都气丸(《症因脉治》)

滋肾纳气。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泻利,面色惨白,或面时赤,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脉两尺洪盛或弦细而数。

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牡丹皮 茯苓 五味子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气虚喘安。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补气健脾,利水消肿。水饮上凌心肺,咳嗽痰稀,或呕吐稀涎,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 黄芪 甘草 白术 大枣 生姜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

益气祛风又行水,表虚风水风湿康。

潜阳丹(《医理真传》)

补肾纳气,滋阴潜阳。肾阳虚,阴气太盛,逼阳上浮,咳嗽喘息,心悸气短,面红如妆,昼寐夜醒,甚则头痛嗜睡,舌红,脉弦浮。

砂仁 附子 龟板 甘草

潜阳丹潜龙雷阳,龟板附草砂米藏,

真寒假热格拒证,潜阳纳气显真相。

补肺汤、百合固金汤、人参蛤蚧散均能补肺益肾,固本防脱。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多见肺实肾虚的“上盛下虚”证,张锡纯所创的参赭镇气汤、从龙汤可补敛元气,纳气平喘,平冲豁痰,是为正治。对于危重证候,切不可见痰治痰,见喘平喘,总以顾护正气为要。都气丸为六味地黄丸加一味收敛的五味子而来,加五味子益肺之源以生肾水,收敛固涩以资统摄,肾气充足,化机总结统领于斯,名曰都气。防己黄芪汤祛风与固表、健脾与利水俱备,攻补同施,标本兼顾。潜阳丹为纳气归肾法,砂仁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龟板质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方子不似四逆汤加干姜,而是以姜汁炒砂仁,以求潜阳纳气之效,而不易伤精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