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

刀豆始载于《本草纲目》。李时珍写道:“刀豆人多种之,三月下种,蔓生引一二丈。叶如豇豆叶而稍长大,五六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荚,长者近尺,微似皂荚,扁而剑脊……老则收子,子大如拇指头,淡红色。”刀豆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能。用于虚寒呃逆、呕吐、肾虚腰痛、痰喘等症。

【别名】

刀豆子、刀鞘豆、马刀豆、大戈豆、挟剑豆、大刀豆。

【来源】

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Jacq.)DC.或直生刀豆(洋刀豆)Canavalia ensiformis(Linn.)DC.的干燥成熟种子。

【鉴别】

1.刀豆

种子呈扁肾形或扁卵形,长2~4cm,宽1~2cm,厚0.5~1.5cm。表面淡红色、红紫色或黄褐色,少数类白色或紫黑色,略有光泽,微皱缩不平。边缘具有灰黑色种脐(称“黑眉”),长1.5~2.5cm,占种子的3/4,宽约2mm,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珠柄残余,近种脐的一端有凹点状珠孔,另端有深色的合点,合点与种脐间有隆起的种脊。质坚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平滑,内有2 片肥厚子叶,子叶黄白色,胚根细小,位于珠孔一端,歪向一侧。气微,味淡,嚼之具豆腥气。

2.洋刀豆

种子表面白色或类白色,种脐约占种子的1/2。

【道地与分布】

刀豆主产于江苏、湖北、安徽;洋刀豆主产于四川。

道地药材均以粒大、饱满、色淡红者为佳。

【附注】

刀豆壳系刀豆荚除去种子后的干燥果皮,呈长剑状,略有螺旋形扭曲。长20~35cm,宽3~5cm,先端尖,基部具有扭曲粗壮的果柄,外果皮灰黄色,中果皮革质,内果皮白色,质地疏松,有种子脱落的凹痕。气无,味淡。具有和中下气,散瘀活血的功能。用于反胃、呃逆、久痢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