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中药材经验鉴别(第3版)
- 郝近大编著
- 1376字
- 2025-03-14 17:58:51
大蓟
大蓟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寇宗奭曰:“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小皱,以此为异。”大蓟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解毒消痈的功能。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
【别名】
千针草、刺蓟、马刺草、大刺刺菜、大刺儿菜、老虎刺。
【来源】
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
【鉴别】
全草,茎直立,呈圆柱形,长达1m 左右。直径可达0.5~1.5cm。表面褐色、绿褐色或棕褐色。有数条纵棱,密被灰白色丝状毛。质松而脆,折断面髓部白色,中空或疏松,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叶皱缩,多破碎,绿褐色,边缘具针刺。完整叶展平后呈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边缘具不等长的黄白色针刺。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绿褐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具灰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或椭圆形,总苞黄褐色或枯黄色,4~6 列,苞片披针形,4~6 层,表面微带紫黑色。花冠管状,通常已脱落,露出羽状冠毛,灰白色或黄白色。气微臭,味甘、淡。
根呈长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常簇生而扭曲,长5~15cm,直径0.2~0.8cm。表面灰黄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细横皱纹。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薄,棕褐色,有小裂隙,木部灰黄色或灰白色。气特异,味甘、微苦涩。
【道地与分布】
主产于安徽、山东、河北、江苏等地。药材全草以色灰绿、叶多者为佳。根以条粗、无须根及芦头者为佳。
【地区习用品】
1.野蓟
为菊科植物野蓟Cirsium maackii Maxim.的全草或根。本品与正品极为相似,但叶下面有白色密蛛丝状毛。分布于东北地区。
2.中国蓟
为菊科植物绿蓟Cirsium chinense Gardn.et Champ.的全草或根。叶两面同色,为绿色,羽状分裂,侧裂片3~4 对,边缘有1~3 齿。河北、四川、贵州、广东以地上部分作大蓟用。
3.烟管蓟
为菊科植物烟管蓟Cirsium pendulum Fisch.ex DC.的全草或根。二年生草本,叶羽状深裂,裂片上侧边缘具长尖齿,边缘具长刺及短刺。头状花序较大,直径4~5cm,在开花后下垂,花冠管部细长。分布于东北地区。
4.山西蓟
为菊科植物牛口刺Cirsium shansiense Petrak.的全草或根。主根类圆柱形,叶下面灰白色,羽状浅裂、半裂或深裂,顶端和齿顶的针刺长4~7mm。四川、云南、广西以地上部分或根作大蓟用。
5.青刺蓟(滇大蓟、白马刺)
为菊科植物两面刺Cirsium chlorolepis Petrak ex Hand.-Mazz.的全草或根。全株多针刺。根多条簇生,圆柱形或纺锤形,肉质,肥大。茎直立,粗壮,中空,表面有浅槽,槽上生白色刚毛,多分枝。基生叶长圆形,长约30cm,宽约10cm,边缘有不整齐深裂,裂片锐尖,三角形,在下部有缺刻状齿,齿尖具针刺,头状花序卵圆形,下垂。分布于云南。
6.线叶蓟
为菊科植物线叶蓟Cirsium lineare(Thunb.)Sch.-Bip.的全草或根。块根呈长纺锤形,叶下面灰绿色或灰白色,长披针形。安徽、四川、贵州等地以地上部分或根作大蓟入药用。
此外,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尚有以同科飞廉属植物丝毛飞廉Carduus crispus L.的全草,山东以飞廉Carduus nutans L.和蝟菊Olgaea lomonosowii(Trautv.)Iljin 的全草混作大蓟入药的情况,应注意鉴别。东北地区还有以小蓟(刺儿菜及刻叶刺儿菜)作大蓟用者,小蓟虽亦有凉血止血之功,但不能消肿,此与大蓟之功效有所差异,故仍应分别使用,不可混淆。
【附】
大蓟果实特征:瘦果长倒卵状扁圆柱形,长2.5~4mm,宽0.8~1.8mm。顶端较宽而平截,杯口状环明显,有白色羽毛状冠毛(成熟时易脱落),顶端中央具残存花柱,长与杯口状环齐平或略高。果皮黄褐色,两侧中间有1 条纵棱,表面平滑,有光泽。果实基部较窄,果脐位于基端。胚直立,无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