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素质忌口

所谓“素质”是指人的身体素质。“素”具有“本来”和“平素”双重含义,既包括来自先天的遗传素质,也包括平素的体质状况,如较强或较弱体质(或第三状态)、正常或过敏性体质等。从中医角度来讲,有阳盛体质、阴盛体质、痰湿肥胖体质、阴虚消瘦体质、虚寒体质、实热体质等。

关于人体素质的形成,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中医学,都不否认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所谓先天因素,多是指有家族倾向的遗传因素,形成一些人的特异性素质,如过敏性素质;所谓后天因素,多是指后天调摄不当,或饮食营养过剩所造成的身体素质变化。但先天与后天之间,也不是毫无联系和一成不变的,如具有遗传因素的过敏体质,可以进行脱敏治疗,或重视饮食宜忌,寻找过敏原,知而避之,以预防发病。有些过敏体质的人到一定年龄之后,其免疫系统发生某些变化,过敏症状也可以不知不觉地消失。另一方面,有些身体素质本来很好的人,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房事不节,久病多病,体质因而削弱;或长期嗜食醇酒厚味,营养过剩,痰湿内生,也可以使原来好的体质发生不良变化,出现营养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现象,如中医所说,“形成五脏亏损,脏腑兼病,阴阳逆乱,气血双虚。”当阴阳偏盛偏衰,平衡失调,身体素质下降时,往往使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而提高了某些疾病的易感性,这就是“体弱多病”。一旦身体素质发生变化,往往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善的,所以重在预防。身体素质的变化,与饮食营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针对不同的素质进行饮食调理,重视饮食宜忌,对增强体质、抵抗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阴阳平衡失调

在宇宙中,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变化。《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天地(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万事万物的基本纲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是万物产生和消失的起点和本原,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动力和神明、智慧的思想府库。]

中医学常把对人体有温煦作用的功能称为“阳气”,把对人体有滋润作用的物质称为“阴液”。也就是说,所谓阴,是指人体的形质;所谓阳,是指人体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凡物质以适用为平,太过或不及,皆可致病,营养缺乏则体质衰弱,营养过剩则肥胖生痰。营养物质供应适中,谓之“阴平”。阳气代表功能,以潜蓄为贵。阳气有余是为壮火,壮火亢害人体。阳气潜秘则为少火,少火生气,温煦脏腑,健运机体,此谓“阳秘”。(壮火与少火:火是天地的阳气,万物赖它生存,但必须有个限度。火过旺可以焚物、害人,称作“壮火”;适中和火可以煮饭、取暖、温煦肢体,称作“少火”。少火产生人体的阳气,对人体有益;壮火为无节制的火,对人体有害。)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故曰阴平阳秘,就是阴阳平衡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这是说阴阳平衡失调,能引起一系列身体素质方面的变化。而这种失调,多责之于所食五味过当所致。这就与药物和饮食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又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人体素质偏阴偏阳,偏寒偏热,若能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起居,对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争取长寿,有着重要的意义。

1.火热阳盛(实热证)

机体功能亢进,基础代谢旺盛,或外感火热之邪,或七情纠结,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营养过剩,积蓄为热,致使阳热亢盛。脏腑证候有心火亢盛、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火犯肺、胃中火热、血热妄行,或常发疮、痈、疖、肿等。

■一般症状

面红目赤,眩晕头痛,性情烦躁,口舌生疮,龈肿口臭,咯血吐血,齿衄鼻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搏洪数。

■饮食宜忌

火热阳盛体质,宜食甘凉或甘寒养阴食物,如粳米、绿豆、豆腐、冬瓜、黄瓜、茄子、白菜、荸荠、梨、柿、香蕉、西瓜、桑椹;猪肉、兔肉、鸭、龟鳖、牡蛎、牛奶等。

少食或忌食辛温动火之物,如糯米、面食、韭菜、大葱、大蒜、生姜、辣椒、胡椒、洋葱、荔枝、核桃、大枣、龙眼(桂圆)、杏、李、梅、酒、醋、鹅、公鸡、狗肉、羊肉、牛肉、海虾、鳝鱼等。

2.阳虚(阴寒证)

阳气虚弱则阴寒内盛。这是由于人体阳气均承受于上焦,用以温煦皮肤、肌肉,如人体气虚,寒气外袭,上焦不能宣通,阳气不能充分布达,起不到温煦皮肤、肌肉的作用,则发生外寒现象。阴盛则寒气积于胸中,不能外泄,寒气不泄则阳气耗损,阳气耗损则寒气独留,寒气独留则营血滞涩,脉行不畅,阳气不能敷布,故形成内寒现象。脏腑证候有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脾胃虚寒、脾肾虚寒(五更泄)等。

■一般症状

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喜卧嗜睡,面色?白,自汗尿频,小便清长,身体浮肿,大便溏泻,舌胖苔润。

■饮食宜忌

甘温、补气、助阳食物。

心阳虚者,宜食葱、韭、薤白、姜、胡椒、茴香、龙眼(桂圆)、莲子、鸡肉等。

脾肾阳虚者,宜食糯米、黑豆、山药、莲子、核桃、大枣、龙眼(桂圆)、荔枝、牛肉、羊肉、狗肉、鹿肉、鸡肉、鹌鹑、麻雀、鸽肉、海虾、海参、鳝鱼、鲤鱼、鲇鱼、鳗鱼等。

脾胃虚寒者,宜食姜、葱、蒜、韭、茴香、桂皮、胡椒、龙眼(桂圆)、大枣、牛肉、羊肉、草鱼、鳙鱼、鳝鱼、鲇鱼、海虾、河虾、山药、扁豆等。

少食寒湿、冷腻、辛凉破气食物,如萝卜、茄子、黄瓜、冬瓜、紫菜、柿子、香瓜、冷饮、肥肉、兔、蟹、田螺、河蚌、甲鱼、鹅、鸭等。

3.阴虚(内热证)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岐伯解释道:“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是阴虚内热之起因。由于劳倦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故形气衰少,不能转运水谷精微。这样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气,下脘也不能承受水谷之精,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利用,胃气郁而生热,热气上熏于胸中,故生内热。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劳倦内伤,阴血暗耗,日久也能形成阴虚,而不仅是谷气郁阻的问题。此外,如病后、产后阴液大亏,失血失水,房事不节,肺痨低热,自汗盗汗,也都是形成阴虚的重要原因。脏腑证候有心阴虚、心血虚、肝阴虚、脾阴虚、胃阴不足、肺阴虚、肾阴虚,脏腑兼证有肺肾阴虚、肝肾阴虚等。

■一般症状

阴虚必致阳亢,由于阴津亏耗,虚火上升,故见五心烦热,入夜尤甚,午后潮热,入睡盗汗,面颊潮红,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心烦易怒或心悸怔忡,睡眠不安,舌红少苔,便秘尿赤。

■饮食宜忌

滋阴增液、养血生津食物。

心阴虚、心血虚者,宜食粳米、小麦、黑豆、猪心、猪血、木耳、银耳、鸡蛋、鸭蛋等。

肾阴虚者,宜食粳米、黄豆、黑豆、黑芝麻、桑椹、猪肉、鹅、鸭、龟鳖、牡蛎、海参、海带、黑木耳等。

肺阴虚者,宜食粳米、百合、绿豆、山药、枇杷、梨、荸荠、芒果、苋菜、紫菜、白菜、鸭、乌鱼等。

脾胃阴虚者,宜食粳米、麦片、玉米、黄豆、豆腐、马铃薯、西瓜、冬瓜、黄瓜、丝瓜、茄子、荸荠、梨、甘蔗汁、猪肉、猪肚、鲫鱼、牛奶等。

忌食香燥温热、耗津动火之品。辛辣食物(如葱、姜、韭、蒜),油炸食物(如炙、炸、煎、炒),芳香调料(如桂皮、胡椒),酒,醋,酸物,牛肉、羊肉、狗肉,皆应少吃或忌食。

此外,宜劳逸结合,避免夜间工作,保证睡眠充足。

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的人,多数有遗传因素,这类人在接触异类蛋白或某些刺激后,极易产生变态反应(或称过敏反应)。一个人如吃了一些蛋白质食物或药物,正常地吸收,或把病治好,不发生什么问题,这是正常情况,叫作常态反应。如在第二次食用同样的食物或药物时,发生了异常反应,这叫作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如花粉热、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变态反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叫作变应原或过敏原。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组织器官中的肥大细胞或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5-羟色胺、缓激肽等物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渗透压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增多,导致多种过敏性疾病。

■一般症状

支气管哮喘:起病急骤,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冷汗淋漓,咳嗽剧烈,痰声漉漉。感染者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

荨麻疹:参阅“皮肤科常见病饮食宜忌”节。

湿疹:参阅“儿科常见病饮食宜忌”节。

变态反应性鼻炎:鼻塞流涕,鼻咽部发痒并有灼热感,继发感染者鼻黏膜由灰白色转为红色,分泌物变为脓性或结痂。

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

■饮食宜忌

参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节。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实际上也是身体素质问题。有科学家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几乎有1/2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地区,为数更多,这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导致此种状态出现的因素不外以下几种:①社会因素。生存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生活压力过大,负担过重;环境污染,居住拥挤,噪声吵闹等。②心理因素。如个人境遇不顺、情绪抑郁不疏、忧愁悲伤或焦虑不安等。③饮食因素。如饮食习惯不良,饥饱不均,进餐时间不规律,或者以咖啡、酒类、饮料、零食代替早点,久而久之导致食欲不振,体质孱弱。女性更年期和老年人也容易出现这种状态。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病理生理角度对亚健康的起因有新的见解,认为这种状态的产生可能与微循环紊乱有关,主要由于血液黏滞度增大,血液在微循环时速度减慢,血流不畅,致使营养物质交换不全,代谢产物淤积滞留,因而引起全身不适,涉及神经生理上的不平衡、不稳定,才出现下述一系列症状。

■一般症状

食欲不振,心绪不安,神经过敏,头晕头痛,失眠、疲乏、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脉搏增快,消化功能紊乱,视物模糊,皮肤干燥等。

■饮食宜忌

亚健康状态人群饮食调养总的要求,就是要饮食规律和营养全面。

饮食规律:进餐要定时定量,饮食有节。中青年人要重视早餐,干稀搭配。这样可避免胃肠分泌功能紊乱,保证营养成分,增强消化能力。这是改善体质的根本条件。

营养全面: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无机盐、脂肪,不可偏废或过剩;粗粮、肉类、蔬菜、水果要全面进食,合理搭配。也可以根据不同症状,有针对性地选食。如易疲劳者,保证早餐吃好,有条件者可适当饮用柠檬汁、柠檬酸饮料或食用苹果、蜂蜜等。头昏耳鸣、视物昏花者,宜食动物肝肾,如猪肝、猪腰、牛肝、牛肾以及银耳、枸杞子、芝麻、松子、芹菜、菊花(茶)等补脑、聪耳和明目之品。

失眠者,宜食松子、柏子仁、龙眼肉、大枣、桑椹,鸡、鸭蛋等。

皮肤干燥者,可食含糯米、芝麻、核桃、莲子、龙眼肉以及含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多的食物。

烟、酒、茶、咖啡。少饮含有咖啡、可可等兴奋神经物质的饮料。限制糖、脂肪摄入量,避免肥胖(多食含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 的食物,因一旦缺乏这些维生素,体内脂肪不易转化为能量,积聚起来,易形成肥胖症)。

■预防和对策

注意饮食调节。饮食是降低血液黏滞度的关键,除上述饮食宜忌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老年人,要使自己的饮食保持低脂、低糖,戒除烟酒,有利于微循环功能恢复正常。

运动。这是活血化瘀的好方法。呈现亚健康状态的人,每日最好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

饮水。饮水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中老年人应注意每日给机体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滞度。水分充足,具有调节微循环紊乱的作用,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