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特色

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研工作先行,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高血压临床科研人员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前,钙离子拮抗剂的降压作用已明确。但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钙离子拮抗剂因其半衰期短,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和其他副作用。因此国际上多数学者认为钙离子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弊大于利,应予以否定。我国学者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改进了硝苯地平的使用方法(剂量和剂型),充分发挥其降压作用而减少副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上海龚兰生教授领导的上海硝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研究(STONE)、北京刘力生教授领导的Syst-China研究和四川张廷杰教授领导的成都市高血压干预试验以充分的证据证明了钙离子拮抗剂的明显降压作用和效果。STONE研究(1987—1990年)为一项评估硝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单盲临床试验,共纳入1 632名60~79岁的高血压患者,经4周导入期后交替入组到硝苯地平和安慰剂组,随访30个月。其中有74例重度高血压患者在安慰剂导入期后重新入组到硝苯地平组。结果显示,硝苯地平组和安慰剂组心血管事件发生例数有显著差异。在剔除了74例重新入组的重度高血压患者资料后进行分析,所得结果类似。硝苯地平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0.41。Syst-China研究(1988—1990年)评估以硝苯地平为主的降压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效果。共纳入60岁以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 394例。治疗组采用硝苯地平10~40mg/d。如降压效果不理想,则加服卡托普利12.5~50.0mg/d或氢氯噻嗪12.5~50.0mg/d,或同时加服两种药;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结果显示,随访2年后,对照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0.9mmHg和1.9mmHg,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0.0mmHg和5.0mmHg。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为收缩压9.1mmHg、舒张压3.2mmHg,两组间有差异显著性。治疗组脑卒中事件发生人数下降38%,全死因死亡率下降39%,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9%,脑卒中死亡率下降58%,所有致死和非致死心血管终点事件数下降37%。治疗组5年可预防55例死亡,39例脑卒中或59例重要心血管终点事件。我国学者的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为国际学术界和各国高血压指南广泛引证,可以说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钙离子拮抗剂降压治疗的基础,为世界高血压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随着新型钙离子拮抗剂的研发和缓释技术的发展,钙离子拮抗剂已成为降压首选药之一。

我国学者还开展了多项高血压治疗临床试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非洛地平降低事件研究(FEVER)、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CHIEF)等。近年,由霍勇教授领衔的“依那普利+叶酸降低事件研究”(CSPPT)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研究在采用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降压的基础上,加用叶酸,结果显示联合用药(依那普利+叶酸)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比单用依那普利组下降了30%。据分析这种作用是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保护血管内皮)所致,因为叶酸本身没有降压作用。此项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大人群范围和不同地区予以进一步证实。在国际协作大型临床研究工作中(如 PROGRESS,CREATE,ADVANCE,HYVET,HOPE-3,PURE 和 ONTARGET等研究)我国学者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以上多项临床研究外,我国学者在高血压基础研究、血压测量和继发性高血压研究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表1-4-1),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表1-4-1 我国学者近年进行的高血压相关研究

续表

过去半个世纪,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就目前心血管病增长的势头和年轻化的趋势来看,我们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所幸,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非传染病防控体系,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从国家层面到各级中心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再到基层卫生服务站,现已建立起有效的非传染病三级防治网。高血压防治是心血管病防治的主旋律,基层卫生机构是主战场,基层防治人员是主力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大方向,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专家的业务指导作用,通过全体卫生防治人员的努力和群众的配合,征服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目标定能实现。

(吴兆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