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防治
- 赵连友 李妍主编
- 1549字
- 2025-03-14 20:29:56
第二节 高血压患病率的分布特征
一、地区分布特征
(一)北方高于南方
我国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显著,总体上是北高南低。1991年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均超过11%;广东、广西、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高血压患病率较北方低,均低于10%;西藏患病率最高,为15.8%,这可能与西藏居民食用盐量高有关;海南最低,为5.9%。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同样显示了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的特征,武阳丰等按照我国地理规划把全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划分为6个地区,分别为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其中,华北地区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最高,达到27%;其次是东北地区,患病率为25%;华东、西北、中南、西南地区成年人患病率均低于20%,分别为19%、17%、17%、12%。患病率最高的华北地区是最低的西南地区的2倍以上,这充分反映了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的地区分布差异。既往研究表明,日常饮食高盐摄入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可能与我国北方居民盐的摄入量高于南方有关。
(二)城市和农村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作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而健康知识的缺乏和基础医疗保健系统相对不完善导致农村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迅速并超过城市。如表2-2-1所示,1991年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6.3%,要显著高于农村地区(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近年来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农村地区患病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城市地区。
二、人群分布特征
(一)男性高于女性
我国所有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研究均显示,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1991年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4.39%,显著高于女性(12.84%),后续的4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横断面研究也均证实我国男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要显著高于女性,详细结果见表2-2-1。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性别差异受到年龄和女性绝经期的影响,即在女性绝经期之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要高于女性,在进入绝经期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接近并最终超过男性。
表2-2-1 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比较

(二)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分布特征早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可。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结果表明,18~49岁年龄组患病率一直保持在20%以内,而50~59岁、60~69岁、≥70岁组患病率分别为33.8%、8.0%、61.1%,呈现显著增长,同时该研究也发现患病率与年龄组之间存在正向线性趋势(趋势性检验P<0.01)。
(三)民族差异
1991年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覆盖了我国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共调查少数民族93 477人,调查人数超过1 000人的民族共19个。调查结果显示这19个民族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显著,患病率最高的分别为朝鲜族(22.95%)、藏族(21.04%)、蒙古族(20.22%),最低的分别为彝族(3.28%)、哈尼族(4.82%)、黎族(6.05%)。朝鲜族高血压患病率较全国平均患病率高将近1倍,是患病率最低的彝族的3.8倍。造成民族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所居住的环境不同和生活习俗的差异,此外也有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作用。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民族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生活方式等差异导致,尚无证据表明血压的民族差异来自民族间遗传背景的差异。
(四)社会经济状况
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等社会经济指标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但这些指标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人群中,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系不尽相同。1991年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并未发现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更多研究证据表明,高血压患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存在一定关联性,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状况与家庭和个人的高血压预防知识、饮食习惯及体力活动等存在密切关系,而这些因素又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
(解武祥 武阳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