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血压预测因子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较多,且每一种高血压危险因素均对疾病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高血压患病的概率预测应全面考虑危险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以最有名的Framingham高血压预测模型为代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疾病预测模型为临床中高血压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基于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

(一)危险因素聚集数目

通常,上述危险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多个危险因素同时聚集称为“危险因素聚集”。上海市一项研究显示,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超重与中心性肥胖、家族遗传史、不适量饮酒、吸烟、血脂异常和高血糖)聚集数目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OR值(按年龄调整)增大,具体内容见表3-2-1。因此,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并不是单一因素的防治,而是需要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防治,因地制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3-2-1 危险因素聚集数目与高血压患病的关联

(二)高血压预测模型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新发高血压预测模型推荐在大规模筛查高血压风险时应用。基于积分的临床模型是识别中国人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第一步(表3-2-2、表3-2-3)。

Framingham心脏研究队列基于对1 717名无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高加索人随访3.8年的数据提出了高血压预测模型。该模型中包括了性别、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家族史,以及年龄和舒张压的交互作用。上述中国台湾地区人口新发高血压预测模型与Framingham模型近似,但在前者中年龄和舒张压的交互作用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表3-2-2 临床模型简单积分系统及基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风险预测(一)

注:BMI,体重指数;SBP,收缩压;DBP,舒张压。

表3-2-3 临床模型简单积分系统及基于研究人群的高血压风险预测(二)

二、生理指数

(一)肥胖指数

1.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

国内外诸多研究显示,BMI、WC 和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三者预测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强弱存在争议。目前认为BMI、WC和WHR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BMI是高血压最佳的预测因子,WC在非腹型肥胖人群中对高血压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一项研究利用我国1995—1997年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探讨BMI、WC和WHR对高血压预测的实用价值。以高血压为结果变量,BMI、WC和WHR为分析变量,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和家族史的影响后显示:BMI、WC、WHR是患高血压的预测因子,提示肥胖指标的重要性和高血压预测能力顺序为BMI>WC>WHR,详见表 3-2-4。

表3-2-4 BMI、WC、WHR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的结果

注:赋值标准为BMI<25kg/m2和≥25kg/m2分别为1、2;男性腰围(WC)<90cm和≥90cm,女性WC<80cm和≥80cm分别为1、2;男性腰臀比(WHR)<0.9和≥0.9,女性WHR<0.8和≥0.8分别为1、2。

2.内脏脂肪指数和身体脂肪百分比

除上述基本肥胖指标外,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fat index,VFI)和体脂百分比(percentage of body fat,PBF)也是高血压重要的预测因子之一。2009—2010年,在我国12个地区11 529人进行的一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随着VFI、PBF的增加,高血压、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均增加。将VFI和PBF同时放入上述调整模型中后,只有VFI与高血压、高血压前期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另外,高血压、高血压前期的患病风险随着VFI/PBF比值的增加而增加,详见表3-2-5。

表3-2-5 不同模型下高血压/高血压前期与PBF和/或VFI的OR

注:PBF,体脂百分比;VFI,内脏脂肪指数。所有模型均调整了年龄、吸烟、酒精摄入、受教育程度、地理位置(北方或南方)、糖尿病和家族史等混杂因素。

(二)血脂

一项对1 482名成年人随访7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每增加1个标准差[110mg/dl(1.24mmol/L)],调整年龄后高血压发生相对风险增加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水平每增加1个标准差[11mg/dl(0.28mmol/L)],调整年龄后高血压发生相对风险降低18%,但降低不显著。

San Antonio心脏研究结果显示,较高基线TG水平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相反,低基线HDL-C水平,高血压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然而,研究并未发现基线TC和LDL-C水平较高与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之间有显著联系。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与血脂水平存在关联,且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时,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高尿酸血症

近年来,多项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 因素。

日本学者于2000—2010年对26 442名18~62岁男性、非高血压患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开展关于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研究根据血尿酸将入组男性分为3组,尿酸值分别为0.1~5.3mg/dl、5.4~6.2mg/dl和6.3~11.6mg/dl。结果显示,三组男性高血压累计发病率依次增加,分别为37.4%、41.0%和50.8%;三组男性高血压累计发病率依次增加,分别为37.4%、41.0%和50.8%,Log-rank检验P<0.000 1。调整混杂因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蛋白尿、空腹血糖、吸烟和饮酒)后,高尿酸组(6.3~11.6mg/dl)高血压发生风险是第一组的1.15倍;对于40岁以上的研究对象,高尿酸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更大,为 1.48倍。

(四)高敏C反应蛋白

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产生、受血浆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调控的炎症相关蛋白。研究证实CRP可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对2006—2007年某集团公司33 913名高血压前期员工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每增加1个单位,第二次体检时收缩压增加0.39mmHg。hsCRP是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前期进展至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研究还发现,hsCRP水平对第二次体检时收缩压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而对舒张压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CRP水平越高,而动脉硬化程度增加是收缩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增武)